{SiteName}
首页
塔城天气
塔城美食
塔城医院
塔城房产
塔城新闻
塔城交通

新疆塔城市哈尔墩社区见闻我们都是一家人

「本文来源:中工网」

——新疆塔城市哈尔墩社区见闻(副题)

人民日报记者张一琪张佳莹尹双红

秋日新疆,天气渐冷。但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塔城市新城街道哈尔墩社区,记者却感受到了火一样的热情,也看到了一个民族团结社区的真实风貌。

一个同升国旗的约定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国歌奏响,83岁的王福林把国旗抱在胸前,用力抛向天空,75岁的沙勒克江·依明双手上下交替,国旗稳稳升起,迎风飘扬。小院里的所有人肃立,向国旗行注目礼。

这样的升国旗仪式已经持续了12年。

“我要在院子里升国旗,你来吧!”年10月1日,收到沙勒克江的邀请,老街坊王福林一口答应下来。“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方式,是大好事!”他带着热情参与进来,成为沙勒克江12年来最亲密的伙伴。

王福林喜爱拍照,在他的镜头中,沙勒克江望向国旗的眼神炽热,参与者们手中的红旗高高举起……他把照片一一冲洗好,送到沙勒克江家中,送到每一个照片中的主人公手里。“每一次升国旗都是重要的纪念,照片可以留存回忆,激发大家的自豪感。”他说。

渐渐的,小院的人气越来越旺。沙勒克江总是忙得不可开交,王福林来得越来越早。收拾院落,分发纪念礼物,摆放报纸,样样有他的身影。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避免人员聚集,小院没有了人来人往,国歌却依旧准时响起。国旗下是3位老人,沙勒克江和爱人,还有王福林。零下20多摄氏度的低温,5厘米的积雪,也没能阻挡王福林的脚步。他还多了个新身份,护旗手。攥旗、抛起,他模仿着电视上学来的动作,胸膛挺得更直了。

王福林说:“只要走得动,就要去沙勒克江的小院。”

一对亲如姐妹的邻居

初见刘晓蓉,她有点局促。她的双手一直握着玛力亚的手,“玛力亚性格活泼,不怕生,我在外边都是跟着她。”玛力亚听到这句话,会心地笑起来。

在哈尔墩社区,流传着一个“百万不换好邻居”的故事,主人公就是刘晓蓉和玛力亚。

几年前,有人想要购买刘晓蓉的房子。“价钱不错,我也有点心动。”但刘晓蓉反复考虑,最终还是放弃了。“钱虽然好,感情更重要。”让她如此重视的感情,就是与邻居玛力亚多年的姐妹情。

年,刘晓蓉和玛力亚相识,刘晓蓉是汉族,玛力亚是维吾尔族,民族的差别没有挡住两人的情谊。此后30多年里,两人交往密切,互相扶持,成就了一段美谈。讲起这些年的故事,两人陷入回忆,滔滔不绝。

新疆的冬天很冷,玛力亚不会缝棉衣,刘晓蓉给自家孩子做衣服时就给玛力亚的两个儿子各缝一件;连连大雨,刘晓蓉家的鸡、羊眼看要断了饲料,玛力亚不仅帮忙购买,还冒着雨送到家里,车上唯一一块塑料布,都用来盖着饲料,自己浑身湿透……

30多年过去了,两人的感情在生活的你来我往中愈发醇厚,这段跨越民族的情谊传承至下一代。

如今,刘晓蓉家里的体力活,都有玛力亚的儿子帮忙,“两家三个儿子”,筑起一个互助互爱的大家庭。现在,两人年纪都大了,有了更多闲适时光,时不时一起逛街散步,形影不离。望着多年的姐妹,刘晓蓉说:“我去哪里,都要跟着她”。

一个多民族的家庭

迈进吾热肯大叔的小院,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低矮的平房。“这是我家过去住的房子,现在我们住在后面的小楼房里。”顺着吾热肯的手指,记者看到了平房后面带有民族特色的二层小楼。

如今的平房是一间陈列馆,堆满了吾热肯一家人过去使用的一些家具:皮箱、床、电视机、收音机……墙上挂着的家族照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吾热肯家有20多位成员,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家人们时不时聚在一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chengzx.com/tcfc/12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