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喵
来源:武汉十点读书会阅读死磕群
图片来源:pexels网站
▽
医学生们都知道,厚重的“蓝色生死恋”带给我们的噩梦有多少。对于期末考试的重点知识点,曾经网上有戏言说:“医学没有重点,医学全是重点”。
回想起每到考试就会拿着厚厚的习题册或者自己准备的资料去图书馆反复背名词解释、诊断指标、治疗方案、鉴别诊断等等,真是让人头秃啊。
看完《认知天性》后发现,如果那时候对于学习有一个更合理的认知,也许就会改变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反复的背诵了。
这本书的作者亨利·罗迪格和马克·麦克丹尼尔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他们通过各种实验和事例向我们阐释了学习的真相、大脑认知的规律,介绍了更适合长期学习记忆的方法、终身学习的益处。
1
其实大脑也遵循“难得”的规律,人们在学习一个概念的时候,如果花费更多的精力,尝试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并重新定义它,或者尝试将这个概念放在不同的背景下去理解,就能更加牢固地掌握这个概念。
也就是,难得,所以难失。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关于如何学习,我们很多时候都自以为是,反复地阅读同一个概念,会让我们有一种错觉,那就是感觉自己知道了,宇宙都在自己的脑海中了,但如果放下书本,N多天后再去想这些知识点,可能就模糊了。
因为填鸭式练习是集中练习的一种形式,它一直被比作贪食症——吃得不少,但没过多久基本上都吐出来了。
其实,学习有三个步骤,编码、巩固和检索。
最开始是对短期工作记忆中信息的编码,这时信息还没有被巩固成长期记忆中坚实的知识表征。
巩固会辨识并稳定记忆线索,赋予其含义,把它们与过去的经验以及长期记忆中已经储存下来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
检索就是去回顾所学知识,并会更新所学的东西,让你做到学以致用。
2书中重点给我们介绍了各种形式的检索练习——例如低权重的小测验和自测、间隔练习、穿插不同但相关的科目或技能的联系,在别人教给你解决方案前先试着解决问题,从不同类型的问题中提取基本原理或规则,等等。
检索,简单的理解就是,我们放下书本,用各种方式去回顾、梳理习得的知识。
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或新技能是有效的学习工具,也是保持长久记忆的有力武器。试着自己想出答案,而不是坐等别人给你答案,即便有时你会犯错,只要有纠正反馈就没问题。
但凡需要大脑记住、需要在将来重复的东西,都可以用到它——对于事实、复杂的概念、解决问题的技巧、运动技能来说都适用。
努力检索有助于人们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产生更持久的记忆。
我们很容易相信,学东西时越轻松,学习效果就越好,但研究证明,事实恰恰相反。
只有当头脑被迫工作时,才会将所学的东西记得更牢靠。
在检索所学时付出的努力越大——只要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检索就会越好地强化你的所学。
反复检索不仅能让记忆更持久,还能让知识在更多变的环境中更容易被检索,而且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
并且检索也有一些技巧,在学习完之后,我们需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把学习与练习间隔开来分期进行,让两者之间隔上一定时间,这样做就能让学习成果更加显著、记忆更加牢固,能有效地形成习惯优势。
间隔多久呢?足够遗忘就可以了。
除了间隔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穿插不同的练习更有利于长期记忆。
不是完成一个科目的全部练习再跳到下一个科目,而是在每个科目的练习完成前就跳到下一个科目。
就是说,你在学英语的时候,不用一直背单词,刷刷美剧或者刷刷数学题也可以,这相当于给我们的记忆一个暂缓休息的时间。
3当我们慢慢地这样积累了一些知识以后,更有助于我们对新知识的学习。
因为知识间如果联结越多,越有助于我们记忆。我们遇到了一个新的概念,试着把这个概念与曾经学过的内容相联系,那么这个新概念对我们来说就并没有那么陌生了。
所谓的一回生,二回熟,建立的联结越多,大脑中记住的概念就越多。长期记忆的容量基本上是无限的,你知道的越多,就越有可能为新知识建立联系。
当然,作者告诉了我们很重要的一点,想要精通某事或达到专业水平,完全不需要拥有超人的基因,但必须拥有自律、勇气,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
适度运用这些品质,如果你想成为专业人士,那么你就可能做到。
如果我们的基因是注定的,那么后天的努力是可以自己去选择的。
学习并不容易,但是理解了我们的认知是怎么回事,就有章可循了。
把所思所想
流淌于文字
遇见更多美好的人
也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欢迎投稿
whsddsh
sina.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