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子怡饰演的玉娇龙曾在塔城生活
电影《卧虎藏龙》中,章子怡饰演的玉娇龙,在新疆生活的地方就是塔城地区,她与当地沙漠大盗“半天云”罗小虎,在此相识并情定终身。关于玉娇龙的原创故事可见聂云岚所著的《玉娇龙》和王度庐所著的《卧虎藏龙》。玉娇龙虽是九门提督之女,但她身上那种桀骜不驯、反叛抗争性格的形成,应该与她成长于多民族地区,接受迥异于中原传统文化有关。
塔城原名“绥靖城”
年清政府在雅尔,现在的哈萨克斯坦乌尔扎尔设塔尔巴哈台军台。没想到这个地方冬天下大雪把人冻的不行,夏天白蝇多的把人咬的不行。没办法,参赞大臣阿桂奏请朝廷,建议驻地东移。第二年,又迁回到当时叫楚乎楚,现在塔城市的地方建城,乾隆帝亲赐城名“绥靖城”。清光绪十四年()设置塔城直隶厅。至民国二年(年)4月,塔城直隶厅改为塔城县。“塔城”系“塔尔巴合台城”的简称,因塔尔巴哈台山而得名。“塔尔巴哈台”系蒙古语,意为“旱獭多的地方”。现今塔城市区内,“绥靖城”城墙遗址尚存。
茅盾曾到此一游,并著有《西北行》
刘向晖在《塔城红楼的故事》中讲到,文学巨匠茅盾在新疆工作时,曾来到塔城观光,并写成《西北行》。那是年秋,茅盾一行乘坐马车,一路颠簸,从迪化(乌鲁木齐)来到塔城。期间,他参观了塔城电报局、邮政局、军政机关及苏联领事馆。他觉得塔城“商业及市场极为发达,具有近代化都市的优点,而且显示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气象。”据茅盾《西北行》记述,当时塔城还有个俗名叫“白鸥城”,缘由是每年都有从北方来此度夏的大批白鸥,沿塔城的河水飞行。茅盾旅游考察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地理形势和战略位置上来说,塔城是个极重要的地方”。塔城给他留下的最深印象是:“这座城市建筑和风气,有浓厚的欧化风味。”所谓欧化,就是俄罗斯风情。
塔城三件宝:骆驼奶、野蕉蒿、阿魏蘑菇
一是骆驼奶,哈萨克族祖祖辈辈用它食疗、奇效频出。一些得了结核病、白血病、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知道了,来到塔城旅游,喝了当地出产的骆驼奶,不到半年时间居然慢慢恢复了健康。
二是蕉蒿野菜。长期采食可以治疗乙肝,特别是春天的蕉蒿野菜,鲜嫩好吃、蒸煮疗效最佳,塔城本地人和周边城市的人都很清楚。五一前后来塔城旅游,专门采吃蕉蒿,排毒养颜效果好,对青春痘立竿见影,既是秋天到了,蕉蒿野菜黄了,仍有人买上一些干货带回去,泡水当茶喝,坚持几年,百病全消、神采奕奕。
三是阿魏蘑菇。四月底五月初,一场大雨过后,在塔城市的北山上、高高低低的草丛中——阿魏蘑菇就会蹦出地面。但其珍贵不好捡,人们仍趋之若鹜,关键是这种蘑菇好吃,有药用价值,传说能防癌治病。
塔城在抗战期间曾组织过“一县一机运动”
抗战开始后,塔城区开展了“一县一机运动”,分配捐款购买抗战飞机数为:塔城县2架,额敏县2架,乌苏、沙湾各1架,和丰、裕民共1架。分配数下达后,各族民众慷慨捐款,在一个月内完成全部购机款额。据年2月统计,塔城各县捐献抗战飞机款均超预定数。当时塔城全区人口14.39万人,共捐献飞机14架,超过原分配数7架。
塔城---中国西部抗日物资运送大通道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进入全民抗战阶段,军事战备物资几经消耗,严重困难。中国当局曾向英、美、法、苏等国求援,多数国家怕引火烧身,未给实际援助,只有苏联同中国签订了有偿援助中国抗日物资的协议。年10月,为接运苏联援华物资,新疆成立了中央运输委员会新疆分会。开辟了两条运送苏联援华物资线路,其中一条就是从苏联阿亚古斯—巴克图—塔城—额敏—托里—乌苏到迪化,多年以牛、马、骆驼、驴为主要交通工具,汽车运输极少,路况极差。迪化通苏联之公路原出塔城,后苏联土西铁路建成后,阿拉木图始为枢纽,中苏从塔城进出口的货物、人员有所减少。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这条传统的古道承担了相当份额的苏联援华抗日物资的运输。
3万东北抗日义勇军假道苏联从塔城回国
80多年前,“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义勇军作为中国第一批投入抗日的军人,在白山黑水间顽强地与日本侵略者作战,其中有3万余名抗日义勇军由于日军的疯狂扫荡,被迫假道苏联,历经3年,跋涉上万公里从新疆塔城巴克图口岸回国。据说,当年,官兵们到达塔城的时候,正值春节过后不久,人们又穿上了春节时才穿的新衣服,为的是欢迎抗日的将士。夹道欢迎的队伍,让义勇军官兵流下了热泪:“我们回来了!我们回家了!我们回到了祖国,我们又可以抗日了!”为了欢迎东北抗日义勇军,塔城人民可以说是倾其全力和尽其所能,塔城地方政府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动员各族人民群众制作了多副爬犁,一个爬犁可以乘坐5—8人,而每批回国的官兵最多不到人,进而出现了人少爬犁多的奇怪现象,一些排在后面的塔城人,常常为拉不到抗日官兵而争得面红耳赤;二是塔城各族人民群众捐献了多床崭新的被褥,而当时塔城市区的人口还不到1万人,按照最保守的一个家庭3口人推算,等于每家都捐献了一床被褥还要多,这种情况在现代新疆甚至整个中国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蒙古—卫拉特法典》诞生在塔城
17世纪中期,面对沙俄入侵的威胁和清军统一漠南蒙古的形势,漠西蒙古和喀尔喀蒙古的封建主意识到了维护封建统治,巩固部落团结,一致对外的重要性。基于这种共同利益的认识,公元年(明思宗崇祯十三年、清太宗崇德五年)九月,在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的倡导和支持下,联合喀尔喀蒙古札萨克图汗,在塔尔巴哈台召开了厄鲁特和喀尔喀的蒙古封建主会议,有各部44位蒙古封建主参加,制订了《蒙古·卫拉特法典》,以此作为维系内部统治、协调各部关系、加强封建统治、共同对外的基础,从而大大加强了准噶尔部的实力地位和蒙古各部的团结,使漠西蒙古地区出现了安定和稳定的局面。《蒙古·卫拉特法典》是当时形势下蒙古族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是研究17世纪前后蒙古族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的重要文献。
欧亚大陆地理中心在塔城地区托里县
欧亚大陆地理中心,位于托里县老风口处。其地理坐标是东经83°36,北纬46°14,距乌鲁木齐公里。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所环绕。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记载:亚欧大陆内心概念源自英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H.J麦金德的“陆心说”――亚欧大陆地理内心是远离海岸的陆地“心脏”所在地,内心的测算是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和武汉测绘大学运用GIS技术以世界地图为基准精确测定,于年共同完成的。
唐代名将程咬金曾到塔城平息过叛乱
公元年,程咬金被任命为葱道行军大总管,当年的行军大总管就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程咬金率兵在葱山也就是现在的帕米尔高原处讨伐反叛作乱的西突厥贵族,攻克了咽面州,现在的塔城市附近,最后平息了叛乱。
(资料整理/张立江图片/来自互联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