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老的文化遗产“活色生香”
图1: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塔城镇群众在开展国家级非遗项目“迪庆热巴”表演
图2:游客在国家级非遗项目藏族黑陶烧制技艺传习中心体验黑陶制作
到过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的游客们都知道,独克宗古城是当地最热闹的地方。锅庄展演、弦子专场、民谣演唱会、书法美术展、非遗集市……各种活动呈现在当地百姓和八方游客眼前,令人回味。游客们纷纷感叹:古老的文化遗产与现代元素结合后显得“活色生香”,也更加丰富了旅游体验。
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境内有着梅里雪山、普达措国家公园等壮美风光,居住着藏、傈僳、纳西、汉、白、回、彝、苗、普米等多个民族,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多样的民族文化共同描绘出和谐迪庆的美丽画卷。
年11月,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迪庆文化生态保护区”)获批成立。经过10年的探索,保护区建设取得了一定实效,区域内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文化生态得到较好修复,社会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多措并举,挖掘整理保护非遗项目
迪庆文化生态保护区以积淀深厚、保存传承状态良好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主体,以雪山、峡谷、河流、森林、草原等自然遗产为依托,具有切合自然环境的生态性、保持民族特质的交融性、增进社会交往的和谐性等特点。
近年来,迪庆州把《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文化兴州”战略思想为指引,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建设保护区。其中,先后出台的《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办法》,为传承非遗项目和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奠定了基础。
同时,迪庆州多措并举,充分挖掘整理非遗项目。首先,在全州开展非遗抢救性保护和记录工作,完成了一大批濒危项目的挖掘整理工作,形成了大量抢救性记录成果;其次,运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方式,全面记录非遗项目的表演技艺特点和生产过程;再次,开展迪庆非遗数据库建设,完成了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信息资料数字化建设。目前,保护区内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8项、省级29项、州级项、县级5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名、省级65名、州级76名、县(市)级名。
此外,迪庆文化生态保护区相关单位还先后创建了“迪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和“香格里拉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并开设了相关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