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塔城天气
塔城美食
塔城医院
塔城房产
塔城新闻
塔城交通

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概述一

《伊犁文史资料?锡伯族专辑》第26辑

?第一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各民族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其内容涵盖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及媒介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年6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时说,第一,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第二,它是民族智慧的象征;第三,它是民族精神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结合在一起。物质性就是文象,非物质性就是文脉。文脉就是一个民族的魂脉。今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文脉。

?锡伯族历史文化悠久,以非物质文化为载体的“集体记忆”,种类和内容都很丰富,不仅有古代渔猎文化的遗存,萨满文化的集成,而且还有清代八旗文化的众多民俗事项,同时还有伊犁地区多元文化的积淀,在民间形成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体局的前期普查,在该县留存的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96个大类,个小类。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载体的语言(满文和锡伯语文);传统表演艺术(歌舞音乐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以西迁节为代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各种信仰和崇拜);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弓箭制作技艺为代表);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等。自从文化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组织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工作以来,年至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体局先后申报并取得立项的有7个名录。其中国家级名录4个:锡伯族西迁节、锡伯族贝伦舞、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西迁节保护示范基地建设。自治区级名录6个:锡伯族西迁节(由国家级名录转为自治区级名录)、锡伯族贝伦舞(由国家级名录转为自治区级名录)、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由国家级名录转为自治区级名录)、锡伯族萨满舞蹈音乐、锡伯族朱伦呼兰比与更心比、锡伯族汗都春等。年申报地州级名录23个,第二批自治区级名录5个。此外,乌鲁木齐市群艺馆和新疆嘎善文化传播中心联合申报自治区级名录4个。

?笔者作为上述名录申报文本的起草人,就其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作简要介绍:

?一、国家级名录

??1.锡伯族西迁节

“锡伯族西迁节”于年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由国家级名录转为自治区级名录,属社会实践、民俗类和文化空间。

“西迁节”俗称“农历四一八"节,锡伯语称“杜音拜专扎坤”,是在每年的农四月十八这一特定日期举办的传统节日。锡伯族是鲜卑的后裔,早期活动在大兴安岭一带,拓跋鲜卑人曾在这一带“畜牧迁徙,射猎为业”。?后来大部分鲜卑人南迁进入中原,公元年建立北魏政权;另一部分人则以“室韦”自称,据史学家们考证,他们就是当今锡伯族的先民。他们在嫩江、绰尔河、洮尔河流域曾经过着“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落在沙锅里”、“飘飘雪花如蝶飞,驰骋骏马共撒围,搜遍一山又一山,猎队满载凯歌回”的渔猎生活。锡伯族先民在早期的渔猎生活环境中,形成了崇尚大自然的习俗。每年的农历四月,族人纷纷外出选择水草丰美之地,举办祭祀、跳神等仪式,祈求人岁平安,由此形成“农历四月十八”这一古老的传统节日。康熙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间,锡伯族各牛录奉朝廷调遣,由伯都纳、齐齐哈尔、吉林乌拉等地南迁至辽沈地区定居,由过去的渔猎转入农耕生活,“士读于庐,农耕于野,兵役于旗”。锡伯族定居辽沈地区以后,于康熙四十六年()在盛京(今沈阳市)修建“锡伯家庙”,作为本民族的宗教、文化、民俗活动的场所。每年都在家庙里举行一次“农历四月十八”节庆活动,在保留古代渔猎文化和萨满文化习俗的同时,节庆活动里还注入八旗文化的内容。这一传统西迁以后也带到伊犁地区,过去,每值农历四一八节到来时,锡伯人都要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丰盛的食品,穿上节日盛装,或在野外,或在庙宇举行各种节庆活动,举办诸如“替关帝磨刀、“为娘娘供饭”等祭祀仪式和摔跤、射箭、赛马等竞技娱乐活动。有条件的农家,在这一天还到河边吃一次新鲜鱼,锡伯农妇还在这一天制作面酱等。

在农历四月十八这一传统节日里增加进来锡伯族西迁的内容,则始于乾隆二十九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

西迁图/截图

??18世纪中叶,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统一新疆后,于年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统辖天山南北。“有清一代,边患之地,莫过于新疆”。为了抵御和防止强邻沙俄向东扩张、蚕食我国西部领土,清政府从东北、河北等地抽调蒙古、索伦、锡伯等民族组成兵营,西迁来新疆伊犁地区戌守与沙俄交界的祖国西部边境。其中,清政府于年从盛京(今沈阳市)地区调锡伯官兵名,连同眷属共约余人,西迁新疆伊犁地区戍边。这一拨锡伯官兵选择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农历四月十八”这一天,在盛京锡伯家庙与留在故土的骨肉同胞离别,杀牲祭祀祖先,焚香祈祷西行平安。历史的转折就在这一刻发生,锡伯人分居两地、相隔千山万水的格局就在这一瞬间划定,锡伯族的近代历史也由此改写。

??当年的农历四月十九日,锡伯族军民从祖居地出发,乘坐简陋的交通工具,踏上遥远的西行征程。从盛京出发向北,通过柳条边彰武台边门,折西行入科尔沁平原,再沿西拉木伦河逆行。绕过大兴安岭南端和达来诺尔,进入锡林郭勒盟境内及外蒙车臣汗部境内(今蒙古国苏赫巴托省境)。再由此西行,经库伦(今乌兰巴托)行至乌里雅苏台。途中经达来诺尔通蒙古各旗的驿道时,遇到了一望无垠的蒙古大漠和荒凉无人烟的浩瀚戈壁。军民们在大漠深处凿井解决饮水问题,故而在今蒙古国版图上留下“锡伯吉尔孟”的地名(此前我国地图上标有此地名)。

?????锡伯军民抵达乌里雅苏台时,已是阴历八月底。蒙古高原青草无存,寒气凌人,沿途已无草供应牲畜,又遭遇特大风雪,牲畜由于长途赶路,疲惫瘦弱异常,倒毙之数,逐日增加。锡伯军民便在乌里雅苏台扎营过冬。过冬期间,牲畜因长途乘骑驾驭,疲惫瘦弱,加之雪原无草,开春时又碰上一场瘟疫,原由盛京起程时所带之牛头,先后倒毙头,仅剩余头;所带之马匹,“大多疲瘦,生癞者众,不得其力”。要西行,首先要解决畜力。经管带阿木胡郎、噶尔赛向朝廷呈报交涉,由乌里雅苏台将军报奏,朝廷允准从乌里雅苏台借给马匹,驼峰,抵伊犁后如数交还。乾隆三十年()阳春三月,漠北冰化雪消,锡伯军民就急于赶路西行。每人带了四个月的口粮和一个月的茶叶,从乌里雅苏台启程,向西进发。行至科布多他们横穿漠北,越千山,涉万水,战胜种种艰难险阻,于乾隆三十年()七月下旬抵达伊犁。在抢渡我国通向北冰洋的北方大河额尔齐斯河,留下“锡伯渡”地名。锡伯官兵抵达伊犁后,根据伊犁将军的部署,南过伊犁河组成锡伯营,开始了长达二百余年的戍边屯垦生活。

??锡伯族军民西迁抵达伊犁后,守卫祖国西陲与沙俄交界处的18座卡伦(边防哨卡),戌守喀什噶尔、塔尔巴哈台等军事重镇,忠实地履行对外抵御侵略,对内维护一方治安的职责,捍卫了国家的最高利益。年,锡伯营总管额尔固伦率近名官兵,随清军征剿叛匪张格尔,在浑巴什河一役,锡伯将士以余名官兵为国捐躯的代价,击溃敌军2万余人,锡伯勇士纳松阿、舒兴阿在喀尔铁盖山生擒叛酋张格尔,绘图紫光阁。19世纪60—80年代,锡伯族军民在反对阿古伯反动统治、抗击沙俄侵占伊犁、迎接左宗棠收复新疆和伊犁的斗争中都作出了杰出贡献;年,在革命党人的领导下,锡伯官兵在伊犁将军府打响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上世纪40年代中期的三区革命中,成立锡伯骑兵连,同国民党军队作战,34名战士牺牲,他们以血的代价与新疆各族人民一起迎来新疆的和平解放。与此同时,锡伯族军民在伊犁河南岸开挖察布查尔大渠,垦荒种植,建设起自己的家园。

??在历史的演进中,锡伯族的西迁戌边屯垦业绩升华为一种爱国主义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团结友爱精神、自强不息精神,一代接一代传承了下来。由此“农历四月十八”节又称为“西迁节”,以纪念锡伯族军民西迁新疆伊犁地区戌边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西迁节也成为锡伯族人民永远难以忘记、培育全民族成员爱国主义情操的节日,二百多年来一代接一代地延续着。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各乡镇人民政府先后多次举办西迁节纪念活动,全国各地锡伯族同胞纷纷前来参加。在节日活动中,锡伯族的民俗文化及各种表演艺术充分展示,形成其独特的传承空间。受此影响,辽宁、黑龙江、吉林、北京等省市的锡伯族同胞(约15万人)也开始举办西迁节纪念活动。

?目前,西迁节已形成西出东进、纵横传播的一种文化载体,受到锡伯族群众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chengzx.com/tcfc/9524.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