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的扶贫改造实践??上
文/陈俊明
一、初衷和少年情怀??
在这样的时代有机会引领一个古老村庄,进行想象中的全面改造实践。看着一个村庄逐渐长成想要的模样,是一件幸事,也是一个烦心事。??
事实上,做这样事,诸多条件,缺一不可。村庄条件必须足够好、百姓信任、政府支持、个人修为认识完全到位,志同道合者相遇并相助。三十年来的中国城市化实践,消灭了多少灵性乡村,中国人忙碌一阵,突然发现一个难堪事实,现今中国人的生存质量和审美素养,竟不如千年以前的先人,无论是魏晋风骨的潇洒、亦或曲水流觞的优雅,如今听来,恍若绝响。于是,面对一个极美村庄,犹豫徘徊了近十年,不敢轻易出手,只担心,是一俗人,毁了千年风景。??
村名叫哈达,极美的名字极美的地方,是母亲生长的故乡。千年以来,许多有趣故事传承,家乡有学者考证,元代在云南所设临西治所(县衙门所在地)就在哈达,我相信,因为四舅家现在那块方方正正果树林,村里人就叫它衙门洛,我去上面转悠过,肯定是有故事的好地。后来我去翻志书并找不同专家请教,还得出一个个人推论,其实更早的区域设置,吐蕃强盛时所设的军区级军事机构拉普如,翻译过来是神川都督府也就在哈达,我愿意就此说与任何持不同意见专家在任何场合商榷。活佛朋友亦曾告诉我,直贡噶举曾有一世著名法王转世生活在此,我亦相信,因为他就出生在三舅家原老屋基之后阿普麻家里,记忆中一些老用品还在。村里乡亲传说,哈达是纳西天王木老爷藏金藏宝之地,后来忘了藏地,凭记忆来挖金馬,挖断了个山,挖出两个元宝状的山包,找不到金馬,我愿意相信,因为其中一个山包就在大舅家屋后,那个山包上,少年时代,我在上面度过了许多快乐时光。?
多年前的某日,一奇异友人与我同游山包,遥望村庄背后如鲲鹏展翅般山形,惊异于此地山形地貌,瞩我善待这个地方。我知道,其实,他没说之前,我已在努力,尽力帮助这个地方以及愿意盲目相信我的乡里乡亲。??
少年时代起,与此地,我想我有说不清的善缘。那时我看不出村庄外秀之美,我只在自然环境中自由成长,相比小城里的同学,我多一个如此好玩的地方。舅舅们和表兄弟姊妹们无一例外是宠我的,甚至延展到全村每家每户,经常醒来就在不同的家里,好像从没感觉他们也缺吃缺喝,因为我总在吃每一家最好吃的东西。所有好印象的累积,长成以后,我无法不爱这里的人和这个地方。?
二、效仿及简单思考??
改造家乡的开始只是效仿,效仿对象是父亲,因为他是这个村的女婿,乡亲们饮水困难去找他,他便努力帮他们到处化缘要点钱,引水工程完了,家家户户有了自来水,后来又帮村里将水泥路修通,村里人再无需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百姓的感激是由衷的,连带着对我们都十分尊重,许多时候感觉受之有愧,那就效仿呗,于是也开始投入这个哈达女婿引领的哈达农村帮扶之路。后来的岁月,先后为这个村找到各种支持,为他们解决了沼气,以期尽可能少烧些山里的树木;每一家安装了太阳能,村里人随时洗个热水澡不再是奢望;建设一个篮球场,让村里有一个好的活动场所。还有许多,家乡人自然是欢喜的,得到些实在好处的老百姓并不吝惜他们的溢美之词,经常听到他们对我们所作所为的使劲赞扬。有些日子很开心,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认为自己已经改变了一个村庄。??
后来有几件事促我发生一些转变,一个亲戚小孩考上学校,找我借钱交学费,问原因。他告诉我,村里其实依然很穷,肚子倒是吃饱了,但是真没钱,因为没有钱的来源,绝大多数家庭,拿不出给孩子的学费;一次返乡,篮球场边,看到歪歪扭扭的村务公开表,一年到头,村里公共财务收支,好像不到一千元钱;另一事则让我伤感,母亲是这个村历史上第一个女中专生,算是读书改变命运的典型,当一辈子老师退休了,对家乡感情至深,时常念叨起当年求学时亲朋们资助一元二元学费的好,总希望家乡每一个小孩都能读大学。有一天我们建议,是否以她名义为村里去建个图书室,让小孩们随时能读到些书,母亲开心极了,于是,她拿了些钱,我们也赞助点,再帮她约了一个有点实力的乡亲阿才,以她两人名义为哈达捐建了一个图书室,我则找到朋友唐芸,让她捐了一两千册书,图书室开张了,我也确实看到了组织起来的一些小孩在里面欢天喜地读书的场景,母亲更激动,一次返乡,还专门拉着我到建好的图书室周围转了一圈。我陪着母亲一起开心,但没敢告诉她实情,图书室一两个月后就几乎被弃用了,因为村里并无钱雇一个管理员。母亲捐建的图书室,显然没有达到她的初衷。这样几件事后,我在想,即便是这样一个小村庄,我们究竟改变了它什么?只不过使一些表象的东西发生了一点改变,内在本质的东西,依然没变,我还能干什么???
几乎是同期的时候,我先后在香格里拉县政府和迪庆州工商联工作,也因为偶然,接触到了一些不同村庄,有藏族、彝族、傈僳族村,民族各异,自然环境不同,发展条件不同,只有一些农村的内在本质相同。如果再深入些,除了感受到农民的淳朴善良;必然的,也将体验到农民的狡猾、无组织的孱弱和有组织的混乱和暴烈。如果,公共权力的使用只限于一种给予,给他们钱、给他们物,他们或许永远会用谦卑而感激的心态给予你真诚而廉价的赞誉和恭维。但是,如果触及到利益,会发生无法预料反转。??
不触及本质深处,不找到正确方向,农村改变将只会是现在农村的消失,而不意味着是执政者所想象的崭新农村出现。这样的前车之鉴比比皆是,事实上,我们还记得,毛泽东执政中国后,最大一次对农民的组织引领就是人民公社运动——今天被认为是乱干瞎干的典型。但当有机会在对个别农村进行深入解剖后,十分理解毛泽东至深的农民情结,相信他其实真想要为农民好,他的初衷跟今天新农村建设的决策者没有区别,只是过分高估了组织执行者的能力和中国农民的整体素质。领袖用诗人的浪漫想象着他的农民乡亲一经组织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团队力量,进而改天换地、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客观规律很快报复了他浪漫的想象力,他自己和高层清醒者都清楚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是事实,伴随大饥荒来临,中国历史上最大一次农村改造实践宣告失败。演变成一个拥有关于农村的最好设想但得到悲惨结局的典型例子。后来的再一次农村典型例子大面积推广是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活动,初衷甚好,但风光几年也落魄了。农村本质改变了吗?依然如故。??
什么原因???
三、本质、犹豫和决心??
当前农村的实质是,虽然三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自农村始,小岗村农民用颤抖的手印捅开了一个铁幕。包产到户安稳住了农民醉心在自己承包地,也释放出剩余劳动力,中国也因此才顺利吹响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号角。但几乎同时意味着国家对农民的放养也开始了,一放就是三十年。由于农民在土地里不管世事的辛苦,中国人倒是吃饱了。但从国家层面上,对于最多数和最弱势的群体有效管理和组织引领显然是严重欠缺的。换言之,绝大多数农村,三十多年来,全球化、市场化与他们无关,中国农民,松散的以个人力量,守着无论何朝何代只要休养生息就能吃饱饭的农耕时代。如何能够想象?农村留守主力老人和小孩某一天突然能在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感召下完全融入市场经济的框架规则。可以肯定,如果没有有效组织引领,大量金钱投入就是大量丑陋浪费的开始,这是由目前农民基本主干力量的普遍认知水平决定的。??
因为以上认知,有数年时间,对哈达村的改造,只敢想象而怯于行动。我相信,这也正是万千从农村来到城市的明白事理人所共同面对的困境。可能非常想去帮助家乡,但不知如何着手。尤其是长远项目,太难找到施力点,因为广大农村不会有成熟操作团队存在。凡成事者均知道,条件差没关系,可以变好;没钱没关系,可以找到;只要有人。但如果没人,好事会变坏,一切会变得无法掌控和预料。而恰恰只有人的培养,常常是难乎其难之事。??
经过若干年思考和犹豫,想明白一个道理,如果没有更宽广舞台,那就庆幸还拥有家乡一个村吧!让我们从一个村出发,不再局限于帮他们要点钱,也不再仅仅帮他们找个项目。要做就必须全方位介入,彻底改良一个村,从人的面貌、产业结构调整、从不同项目的合适布局、从战略合作伙伴寻找引进,尤其是,农民跟现代市场经济挂钩的公司化组织创建和培育。要做就做一个成功示范,更重要是确保家乡农民能过上比原来好的日子,知道决定踏入这一步后所会面临的风险和艰辛,而且知道选择了就意味着是一个漫长过程。但决定了就义无反顾了。必须声明我的幸运,我的幸运是:(一)从父辈开始种下的善因已经结出善果,家乡人开始盲目崇拜我们的能力,以至于在开群众大会决定关键事情时,无需给他们太多民主,就要求他们再盲目信任我几年,希望几年后能给他们变出一个魔术来。家乡人笑嘻嘻同意了,从而保证了在一定时限内决策事情高效不拆皮。(二)感谢我那俩个弟弟妹妹,年俩人先后从国家单位跑出来自己创业,帮他们揪心几年后,也眼看着他们拉拆起一支队伍并开始成长起来,有了一些能力可以去帮家乡人,值得庆幸的事情是,他们和我一样,也很愿意为哈达村做些事情,做事理念不冲突。(三)哈达村有三两个经营的可塑之才,搭建支队伍还凑合。(四)一些可靠且有能力的外围朋友资源的客观存在。(五)工商联岗位性质决定了我推动此项工作的合理性以及实际拥有的身心自由。??
另一方面,伴随着对哈达山山水水的考察熟悉,对于村庄的几点认识亦日益趋同:(一)村庄本身条件的优质,无论自然条件、人文风情、区域位置、大小程度。(二)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上的重要节点,使农业产业、文化创意与大旅游结合成为可能.(三)维西旅游的兴起将首先是塔城旅游崛起已形成共识。(四)旅游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都将是迪庆州在未来十年能从主流层面上争取到支持的重要方向。以上几点,我认为就是敢去真正实践改造一个村的动力源泉和幸运之处。??
四、招商,最初项目的偶然??
指导思想明确后,有一两年时间,经常带不同朋友去看家乡山水,其实就想招商引资,一次次失败,但一次次坚定信心,从未动摇一个优质村庄的判断。本来着眼于首先调整哈达村的农业产业结构,但很长时间,实在下不了决心要推广种植什么?没料到,第一个项目居然先是一个精致酒店。??
朋友白马多吉,迪庆范围内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先行实践者,曾是迪庆州广播电视局首席记者,因专业活干得漂亮,被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借调,因此有机会游历全世界精彩之地,见识长后的思考依然是,家乡太美,应该为家乡做点什么?也不辜负自身才学。于是从中央台辞职,在他美丽故乡——噶丹·松赞林寺旁的小街子村开始了旅游创业之路,最早创业时曾相互聊过一些设想,后来只知道他专注于所爱事业,几年功夫,他的精致酒店已是迪庆一流,并走向世界。某一天突然接到他的电话,告诉我他准备在塔城找一能建连锁精致酒店的地方,听说我是塔城人,希望我能帮他推荐一下。我清楚他做精致酒店的用心和水准,感觉就是哈达将来应做方向,故建议他往哈达方向去瞧。很快他就给我来电话,电话中给我描述了他看中地块位置,我听后知道确实是一好地方。白马希望我能帮忙做做老百姓工作,能将该块地卖给他,我答应了,并告诉他,尽管去,关系到老百姓协调问题由我负责。他那里知道,我正努力为哈达到处招商,而他也正是主动撞上来的合适投资人啊。酒店顺利建设期间,有老百姓找到我,说挺帮白马担心,他在这里来建酒店,谁会来住呀?我笑一笑告诉乡亲,没关系,白马会有办法,让他们支持好酒店建设工作就行。??
两三年后,精致酒店开业了,正如我的预料,就是维西县迄今为止最好酒店。酒店给哈达带来最大好处是,哈达百姓开始参与到由酒店带动的旅游业中,酒店高端客人其中一个行程需到农家去,吃一餐饭、看百姓表演些节目,目前客人还不多,收入也还不多,但最重要开始培养了百姓的旅游接待意识并进入具体操作实践;部分乡亲则直接进入酒店打工,毫无疑问,几年后,他们将是高端酒店熟练服务员。尤其使我感动的是,他招录了一批30岁以上的妈妈服务员,我去酒店时,她们对我绽放出最幸福的微笑,她们还不是十分熟练,但我感觉她们发自内心幸福。我问其中一人,在酒店工作好还是出外打工好?她毫不犹豫说:“当然在酒店好,在这里工作完了能照顾到家,老人小孩都能照顾到。”??
我愣了,也明白了。?
她没说在酒店工资收入等问题,而告诉我能照顾到家。是啊,中国三十多年的城镇化似乎在以消灭农村为代价,城市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农村则越来越空、越来越病,因为只剩下老人和小孩、青壮都出外打工了,尤其是越来越多农村年轻妇女都出外打工了,剩下些年轻男人转来转去找不到媳妇慢慢变老。显然就是一个有病社会。如此多的农民工,享受不到能照顾到家的权利,难道指望一些渐渐老的人,守在农村种田去养活未来中国?因此我要谢谢白马,他在哈达的酒店让哈达的有些人除了拥有工作还拥有了平平常常的家庭幸福。从我个人而言,对朋友白马需要声讨的只有一点,他的酒店因为好所以贵,朋友去都想住,他又没给我特别好的折扣,有时就让我感觉特别吃亏。??
白马的哈达精致酒店引进应该被视为农村哈达彻底改造实践的第一步。??
五、招商,有时候是偶然,也会看走眼??
就在引进酒店差不多的时间,朋友王世渝突然来个电话,说有一个朋友想来香格里拉找找看是否有适合种冰葡萄的地,他希望我能帮帮。王世渝,投资银行家,十年前朋友介绍认识来过香格里拉多次,给我说了许多盘活资源进而搞资本运作的大项目,彼时我没太听懂,也不敢做。后来他投身德隆去做德隆系的投资老总,听说也是忙得不亦乐乎,没敢用项目打扰,但我们一直有联系,我觉得他是个心地很好的人,再后来听说德隆垮了还致电慰问过他。真正让我确认他是个心底纯良之人,是读了他所写的《曾经德隆》一书,读了他所写的德隆垮后他勉力为公司善后的一些细节,很为他击节,认为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当他来电介绍朋友来,心里已把他的朋友当做了自己的朋友,如信任他一般。让兄弟领着到处看地块,因为想着要为哈达做点什么,也特别推荐了哈达,没想到来人居然看中了哈达。我很高兴,一直想为哈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点什么,但一直没确定好要做什么,从大棚蔬菜想到高原百合、从大白菜想到了青辣椒,没敢最终下决心。没想到突然就来了,冰葡萄,得来全不费工夫。来人说需要先试种一年,要找几亩地,我说没问题,马上安排要求腾出几亩地来做实验。完全是现代速度,当年四月考察,五月初,葡萄苗拉来就试种下了。来人要气象资料,找不到,就安排表弟从试种下葡萄开始就每天记录下应有的气象资料。??
春夏秋冬一年过去,被告知试种圆满成功,若干指标非常好。我决定推广,显然,推广必须得到政府的相应支持。一系列的游说开始了。??
自然得到了相应的回应支持,事实上,近些年,一批批地方为官者,为了理想,为了为更多人做些实事,也为了更好的政声,也在努力想尽办法让更多人幸福。尤其是一些受过完整教育的书生官员,我的感觉是,如果给予了舞台,他会努力表演得更好,从而不辜负时代赋予的舞台。朋友农布七林也是这样一位地方大员,他曾经过市场经济洗礼、喜读书、善思考、还有足够魄力,在他主政维西几年期间,曾畅谈过几次,能深切感受到他想改变维西面貌的决心和思考,他希望我能帮他带些商界朋友去,围绕维西农村优势资源做一些特色产业、从而带领老百姓早日走向致富之路,一个不是维西人的主政官员能这样想和做,是维西籍的官员当然应该尽些心力。于是,当我找到他希望寻求党政资源支持时,他自然也是支持了。冰葡萄的种植现象上只是一个简单农业产业项目,但对于落后的迪庆农村来说,是根本的农业革命了,从单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重新集结并望规模化和特色产业的路子上走。说实话,从品种选择到市场考量、从农民意识转变到实际行动开始、从政商资源的有效嫁接到效应的实际出现,是一个相对漫长过程。特别是葡萄种植周期总在三年以上,三年之内,百姓的吃饭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非常幸运,得到迪庆州扶贫办和维西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得到了合理解决。于是再次向百姓呼吁,让他们再次盲目相信我几年,我想让他们的处境得到一些根本改善。哈达百姓再次选择相信了我,于是,将近亩的冰葡萄替代了原来的农作物种进了母亲的家乡。从那一刻起,我知道,已经没有退路。??
曾经也有麻烦,就在种下葡萄的那一年夏天,由于帮忙百姓向政府协调的无收益保障金未能及时就位,外加所有农村都免不了的一些家长里短矛盾,部分老百姓觉得种葡萄不是一个靠谱之事,闹出些纷纷扬扬之事,有部分乡亲,宣称受骗了,要准备去拔掉葡萄重新种其他农作物。我去了,召集老百姓开会,讲明各种大道理同时给百姓保证两点(一)保障金如果拿不到可以找我。(二)三年后葡萄熟了若不满意收成可以把葡萄拔了当柴烧然后再去种他们想种的农作物。(三)三年内每家每户必须继续保持对我的盲目崇拜和相信。然后,也没让老百姓发扬民主就散会了。也许是担心我翻脸,想拔葡萄苗的个别农户终于没敢付诸行动。??
事到如今,我必须说种冰葡萄的决策底线。??
其实对于是否能做出冰葡萄酒我没有一点把握,因为我不懂。但当我咨询一朋友如果不能做冰葡萄酒可否做一款好的葡萄酒?得到回答是肯定的之后,我不担心了,不需要再为葡萄熟了能否卖出去而担心。我开玩笑告诉百姓,只要明年从地里长出的是葡萄就没问题,如果长出的是木棍子也没关系,把它砍了当柴烧然后又可以重新去种地。??
后来长出来的当然是葡萄,我尝了,觉得很好吃。认为如果实在不行还可以当水果葡萄卖。??
种葡萄带来的种种可能性是,可能会有一款好的冰葡萄酒、或者是一款好的葡萄酒、或者会有投资人来建一个好的酒庄、或者是一块好的水果葡萄园。。。。。总之,至关重要的是,我觉得产业结构的调整终于从想象变成了行动。此事决策稍显欠科学性,胆大了,但有时自己想,会有好结果,因为此事我的发心很好,是想让老百姓变得更好;另外,所操办的规模也在可控范围之内,不至于收不了场。
明日敬请期待
《一个村庄的扶贫改造实践??下》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相关文章
《爱你要发》《腊普哈达》
查看「香格里拉陈俊明」公众平台入驻作者文章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