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塔城,极目皆新。人、街道、城市,就连路边的花草都不曾相识。新鲜感与怅然交织于心,不免感慨祖国的天远地大,江山壮阔。
转眼几个月过去,静下心来看看这座将要生活一年半的城市。手里捧着临别时朋友送的《城事》,不免对比自己走过路过的城,想着该记录下此刻的感受。
乐嘉说过,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不同的色彩。城市如是,塔城如是。就从这座边陲小城的色彩开始说起吧。
有一种宁静,叫做蓝。在迈下飞机的那一刻,就发现塔城的天空竟如此之蓝。
环顾四周,天边蓝得发白的天空一直包到大山的背面,与大山共同构成一幅让人叫绝的水墨黛峦。除此之外,天空中没有任何杂质。整个一大片蓝,深邃、安静,让人垂涎。临行前曾设想过新疆草原的广阔,却未曾想,如此湛蓝、平静的天空,一样让人凝视入微。
与这片蓝相得益彰的是城市的宁静。路上的人们不快不慢,表情坦然,不喧不嚷。这里有着2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6%,随处看得到“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标语,而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各民族相处融洽。听一位哈萨克族司机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少数民族年轻人在途经塔城时晕倒在路边。放羊回来的汉族老伯救起年轻人,驮回村里,买了口新锅给年轻人煮羊奶喝。年轻人痊愈后因为着急赶路,匆忙道谢离开。几年后,年轻人专门回村子寻老伯,可惜老伯已经过世。年轻人说:“我之所以感动,不单为他救了我,更因为他能为我买了口新锅。这是对我的尊重。”
在这里,有的家庭只会说普通话;有的家庭不懂汉语。可就像故事里的年轻人所言,你尊重我,我感恩你。千百年来,塔城人就是通过这样一种相互包容的方式,求同存异、和谐共处,使得这片蓝天下的城市更加纯净、更加宁静。
有一种虔心,叫做红。每天早上,班车会从援疆公寓把我们送到受援单位,中午接回,下午再送,晚上再接。面包车每天往返在塔尔巴哈台路上,援友也常不经意地发出感慨,啧,看那红墙红瓦,红屋红塔。
红色是塔城沿街建筑色彩的一大特色。尽管现代建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城市周边拔地而起,然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仍是城市里古老的红色。屹立于双塔公园的两座红塔,是光绪年间留下的城市标志,甚至一度让我错以为“塔城”的名字也是因这醒目的红塔——事实上,“塔城”是“塔尔巴哈台城”的缩写,得名于境内的塔尔巴哈台山。塔城人民特别团结,懂政治、讲政治,对祖国充满由衷的、无尽的感激和爱。如果说建筑的红色装饰了这座城市,那么内心的红色则美丽了这里的人。
在塔城地委党校培训的时候,一位五十多岁的范姓老师滔滔不绝地吐露心声。
她说,以前下大雪时,雪和房子一样高,人们从房子里出去要挖雪洞;她说,讲旧事给孩子听,孩子说“妈你当年好浪漫,还和爸坐马拉爬犁”,而无法想象当年出行的困难……她说,多亏党和国家,建房,修路,通电;她说,党和国家“敢叫日月换新天”。
就像范老师将忆苦思甜的正能量溢于言表,塔城的人们对祖国的爱和期盼也从不吝表达。他们怀揣着这份火热的赤城之心,将这份虔心与情感化为担当,为塔城各项事业付出辛勤的汗水。
有一种态度,叫做绿。当飞机从乌鲁木齐起飞的时候,我在机舱里盯着机翼的尾部,想象着闲暇时可能会面对的西域环境和感受。在刺眼的阳光下,坐在戈壁边眯着眼睛远眺牧羊人挥鞭奋蹄,随手捡个土块轻轻一掷!亦或者傍晚独立窗前,看着窗外的黄沙飞舞盘旋,听着风的低吟呢喃!
这些都不曾遇到,取而代之的是茂密的绿。夏末秋初,塔城到处是绿树、青草。勤劳的塔城人民非常乐于用树来装扮城市,榆树、杨树、橡树、山楂树、苹果树……处处可见勃勃生机,还有躲在主干道旁的花坛里朝过往路人微笑的隐隐繁花。不仅如此,塔城的绿由表及里。在这座不大的城市里,设有多个公共自行车租车点。市民们只要办一张通借通还的卡,就可以随处享受免费使用的自行车。在塔城市绿树浓荫的大街小巷穿行的绿色自行车,已然是塔城市的一道新风景,也在时刻提醒人们,我们正在以一种向往绿色的态度,不断地改善着环境,改善着生活。
时空作色板,三原色调和,调出来的是油画般的塔城。如果在塔城的路上,遇到有老人手持写着歪歪扭扭汉字的纸条向你问路,不要试图用语言解释,只耐心地把老人领到目的地就好;如果有人问及塔城的人们是不是常常担心安全问题,请帮我解释下,这里的人们淳朴热情,更加热爱祖国;如果你有朋友到了塔城,想静静地、独自转转看看这座城,打个电话给我,我的自行车卡拿去用。
作者:刘春涛
文字由塔城日报社提供
编辑:孙新陇
审核:苏军
投稿邮箱:tachenglingjuli
.北京医院白癜风多少钱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疗效好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