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二十五年(年)置乌鲁木齐厅,三十八年(年)升迪化直隶州,光绪十二年(年)改迪化府,并置迪化县。年废府为县,年析迪化县设迪化市,年改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
年设天山区。以天山得名,“天山”意即耸入云天之山。年改第三区为沙依巴克区。“沙依巴克”,维吾尔语意为“戈壁滩上的花园”。年由沙依巴克区析设新市区。年设水磨沟区。以境内水磨沟得名。年设头屯河区。以西邻头屯河得名。年改南泉区为达坂城区。以驻地达坂城镇得名。“达坂”,突厥语意为“山口”,因地在天山后沟峡谷之北口,故名。年设乾德县,年改米泉县,以地多泉水且盛产稻米而得名。年改米泉市,年与东山区合设米东区。清光绪十二年(年)置迪化县。年改乌鲁木齐县。年设市。以黑油山(沥青丘)得名。“克拉玛依”,维吾尔语意为“黑油”。年升地级市,后降县级市,年复为地级市。年设地级克拉玛依市,原同名县级市改置克拉玛依区。年设独山子区。以独山得名,独山因独立于戈壁之中得名。独山子,哈萨克语称为“玛依塔克”,意为“油山”。年石油工人勘探至此,见遍地茫茫盐碱,因取名“白碱滩”。年设白碱滩区,年撤,年复设。该地从前草木丛生,当地蒙古族牧民以下套获取猎物为生,因名该地为“乌尔禾”,蒙古语意为“套子”。年设乌尔禾区。唐贞观十四年(年)平高昌置交河县。以交河得名,《读史方舆纪要》:“河水交流绕断崖下。”后没于吐蕃。元设吐鲁番万户府,清光绪十二年()改直隶厅。年改县,年设市,年升地级市。《西域同文志》:吐鲁番,“回语积水之谓”。晋置高昌郡,北魏属高昌国。年改县级吐鲁番市为高昌区。西汉为楼兰国,后为鄯善国。据《读史方舆纪要》:“元凤四年(前77年)大将军霍光遣傅介子刺杀其王安归,更立尉屠耆为王,改国名鄯善。”清光绪二十八年(年)置鄯善县。以鄯善国得名。年析吐鲁番县置设治局,年改县。《西域同文志》:“回语,托克三,九十数也。九十户居之,故名。转音为托克逊。”古称昆莫,汉称伊吾,北魏置伊吾郡,唐为伊州。蒙古宪宗时改哈密力。明永乐二年(年)设哈密卫,清乾隆二十四年(年)改哈密厅,光绪十年(年)改直隶厅。年改设哈密专区,年改哈密地区。以驻地哈密市得名。年改地级市。隋为伊吾郡治,唐为伊州治,明置哈密卫,清改直隶厅。年改哈密县,年设哈密市,年哈密县并入。《西域同文志》:哈密“回语,哈勒密勒之转音。哈勒,瞭望之谓;密勒,墩台也。地有瞭台,故名。”年改县级哈密市设伊州区。唐贞观四年(年)置伊吾县,为伊州治,安史之乱后废入吐蕃。年析哈密县置伊吾设治局,年升伊吾县。“伊吾”,哈萨克语意为“中间”。唐属蒲类县,清置巴里坤厅,后改镇西府(后又改厅)。年改镇西县,年改巴里坤县,年建自治区,年改自治县。以巴里坤湖得名。“巴里坤”,突厥语意为“虎湖”。西汉时为姑墨国,魏晋南北朝时隶于龟兹。隋为西突厥所制。唐隶龟兹都督府。宋属西州回鹘地。明为吐鲁番王地。清光绪八年(年)设阿克苏道。年改阿克苏行政区,年设阿克苏地区。“阿克苏”,维吾尔语意为“白水”。清光绪十年(年)设温宿直隶州,年升温宿府,年改阿克苏县。因阿克苏河得名,河水呈青白色。年改设市。汉姑墨国地。唐置姑墨州,清光绪二十八年(年)置温宿县。以阿克苏河流贯得名。“温宿”,突厥语意为“白水”。汉龟兹国地。唐置龟兹都督府,清光绪九年(年)置库车直隶州。年改县。以库车河得名。“库车”系“龟兹”异译。清光绪二十九年(年)以沙雁尔回庄置沙雅县。年析库车县置托克苏县,年改新和县。取吉祥之意。清光绪八年(年)置拜城县。“拜城”,维吾尔语为富有之城。汉为温宿地。清光绪九年(年)设乌什直隶厅,年改乌什县。“乌什”,维吾尔语意为“山石突出”,以境内乌赤山得名。年析阿克苏县置阿瓦提县。“阿瓦提”,突厥语意为“繁荣”。清光绪二十八年(年)设柯坪县佐,年置柯坪县。以境内柯坪山得名。柯坪,传说为“洪水”或“地窝子”之意。汉初为疏勒、蒲犁、莎车等诸国地,后隶于西域都护府。五代至宋先后为喀喇汗王朝和西辽所辖。清光绪十年(年)置喀什噶尔道,年设喀什专区,年改喀什地区。“喀什”系“喀什噶尔”之省音,突厥语意“玉山”。年由疏附县析置喀什市。“喀什”系“喀什噶尔”之省音,突厥语为“玉山”。清光绪八年(年)置疏附县。“疏附”,维吾尔语意为“喀什旧城”。汉为疏勒国地,清光绪八年置疏勒直隶州,二十八年(年)升为府。年改疏勒县。以疏勒河得名。“疏勒”系“粟特”音转,因途经丝绸之路的粟特人而得名,古伊朗语意为“圣地”。清光绪八年(年)设英吉沙尔直隶厅,年改设英吉沙县。“英吉沙”,维吾尔语意为“新城”。清光绪八年(年)由析叶城县置泽普县,翌年改皮山县,年复置泽普县。以泽勒普善河得名,为叶尔羌河上、中游一段。汉为莎车国地。清光绪二十四年置莎车直隶州,二十八年(年)升莎车府,年改莎车县。以古莎车国得名。清光绪九年(年)置叶城县。以叶尔羌河得名。据《西域水道记》,“叶尔羌”,突厥语意为“土地宽广”。年析巴楚县置麦盖提县。以设治于麦盖提庄而得名。年析疏勒、英吉沙、伽师等县置岳普湖设治局,年改岳普湖县。以岳普湖得名。汉为疏勒国地,清光绪二十八年(年)置伽师县。以伽师河得名。“伽师”似为“喀什”同词异译,突厥语意为“玉”。唐建巴尔楚克城,清光绪二十八年(年)设巴楚州,年改巴楚县。《西域同文志》:“回语。楚克,全有也,地饶水草,故名。”汉属西域都护,唐设葱岭守捉,清光绪二十八年(年)置蒲犁厅。年改蒲犁县,年建自治区,年改自治县。以古城堡得名。“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语意为“石头城”。汉初为皮山、于阗等国,后隶西域都护府。唐上元二年(年)置毗沙都督府。元至元年间设宣慰司元帅府。清光绪九年(年)置和阗直隶州。年设和阗道,年改和阗行政区。年改和阗专区。年改和田地区。年由和田县析设和田市。汉于阗国地,清设和阗直隶州。“和阗”或谓系藏语,意“玉邑”。改和阗县,年简改为和田县。年由和阗县(今和田县)析置墨玉县。以喀拉喀什河而得名。“喀拉喀什”,突厥语意为“墨玉”。以产墨玉得名。汉皮山国地。唐设皮山镇,清光绪二十八年(年)置皮山县。《西域同文志》:“皮什南,回语。物之熟者曰皮什南,饼饵之属。”清光绪二十八年(年)置洛浦县。“洛浦”或为“罗布”同名异译。年析于阗县置策勒县。以清代时县城为齐尔拉村(又名策勒村)得名。《西域同文志》,“齐尔拉”为回语,意为“引水入境”。清光绪八年(年)置于阗县,以汉于阗国为名,于阗为古代尉迟部落名。年简改为于田县。年析和阗县置民丰设治局,年改民丰县。汉属西域都护,唐隶北庭都护府,清隶迪化府。年建自治区,年改自治州。“昌吉”,准噶尔蒙古语意为“场圃”。清乾隆四十二年(年)置昌吉县,年改设市。据《西域水道记》,“昌吉”,准噶尔蒙古语意为“场圃”。清初设阜康堡,乾隆四十一年(年)改县,年改设市。年析昌吉县置呼图壁县,以呼图壁河得名。据《西域同文志》,“呼图壁”,准噶尔语意为“吉祥”。清乾隆四十四年(年)置绥来县,年改玛纳斯县。以玛纳斯河得名。据《西域水道记》,“玛纳斯”,蒙古语意“巡逻者”。清乾隆二十四年建奇台堡,四十一年(年)置奇台县。唐贞观二十年(年)置金满县,长安二年(年)置北庭都护府。元置别失八里元帅府。清初设吉木萨尔厅,光绪二十八年(年)置孚远县,年改吉木萨尔县。“吉木”系“金满”音译;“萨尔”,突厥语意为“城”。年析奇台县置木垒河县,年建自治区,年改自治县。以木垒河得名。“木垒”系匈奴语“蒲类”音转。汉属西域都护府,唐设双河都督府,清置精河厅。年设自治州,以博尔塔拉河得名。“博尔塔拉”,准噶尔语为“青色草原”。公元12世纪耶律大石建西辽后筑建勃罗城。年析精河县置博乐县,以博尔塔拉河得名。年改设博乐市。年设阿拉山口口岸,山口处阿拉套山与巴尔鲁克山之间。“阿拉”,突厥语意为“花木”。年改阿拉山口市。清光绪十四年(年)置精河直隶厅,年改置精河县。以精河得名。据《西域同文志》,“精”系准噶尔语,意为“蒸甑”。年设温泉设治局,年升设县。以境内多温泉而得名。汉隶西域都护,唐隶安西都护府,清属焉耆府。年建自治区,年改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流域”。年析焉耆县置库尔勒县,年设库尔勒市。据《西域同文志》:库尔勒“回语,观望也。地形轩敞,可供眺览,故名。”汉为轮台国,清光绪二十八年(年)设布古尔县,宣统时改轮台县。以古轮台国得名。汉为尉犁国地。清光绪二十四年(年)置新平县,年因与云南新平县同名改尉犁县。以古尉犁国为名。清光绪二十八年(年)置婼羌县,以汉婼羌国得名。年简改为若羌县。且末县汉为且末国地,年设且末县。“且末”意为“沙堆”。清为和硕特中路三旗驻地。年设和靖设治局,年升为和靖县,年改和静县,取“和硕特宁静”之意。清为蒙古族和硕特部驻地,年置和硕设治局,年改县。年由和硕、焉耆二县析置博湖县,以临博斯腾湖而得名。“博斯腾”,维吾尔语意为“绿洲”。古焉耆国地。西汉属西域都护府,西汉末属匈奴,东汉又内属。唐初附西突厥,后属安西都护府。清设焉耆府,年改焉耆县,年建自治区,年改自治县。汉隶西域都护府,唐隶安西都护府,清属疏勒府。年建自治区,年改自治州。以克孜勒苏河贯境而得名。“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语意为“红水”,以河水为红壤所染呈红色,故名。年设阿图什设治局,年改阿图什县。“阿图什”,柯尔克孜语意为“两山之间”,因地处天山南坡两山之间而得名。年析置阿克陶县。“阿克陶”,柯尔克孜语意为“白色雪峰”。年设阿合奇设治局,年置县。“阿合奇”,柯尔克孜语意为“白芨芨草”,因其地多生芨芨草而得名。年由疏附县析置乌鲁克恰提设治局,年改置乌恰县。“乌鲁克恰提”,柯尔克孜语意为“大山峡”。汉属西域都护府。唐隶北庭都护府。清乾隆二十七年(年)设伊犁将军,光绪十年(年)置伊塔道。年建立自治州。以伊犁河得名。据《西域同文志》:“伊犁,准语也,取犁庭扫闾之义。”是中国唯一的副省级自治州。年析伊宁县置伊宁市。取义“伊犁安宁”。年析克拉玛依市置奎屯市,因奎屯河得名。“奎屯”,蒙古语意为“寒冷”,以地处天山之阴气候奇寒而得名。年析霍城县设市。以霍尔果斯河得名。“霍尔果斯”,准噶尔蒙古语意为“最佳游牧地”。清光绪十四年(年)置宁远县,年因与湖南宁远县同名改伊宁县。取伊犁、宁远首字得名,取“伊犁安宁”之意。年析绥定县置霍尔果斯县,以霍尔果斯河得名。“霍尔果斯”,维吾尔语意为“畜牧地”。年改霍城县。年析伊宁县置巩留县。因巩乃斯河得名。年设新源设治局,年改巩乃斯县。以巩乃斯河得名。年改新源县。年设昭苏设治局,年改昭苏县。取“昭然复苏”之意。年设特克斯设治局,年改特克斯县。以特克斯河得名。“特克斯”,蒙古语意为“野山羊众多”。1年设巩哈县,年改尼勒克县。以境内尼勒克河而得名。“尼勒克”,蒙古语意为“婴儿”。年置河南县,年改宁西县,年建自治区,年改今县。以察布查尔渠得名。“察布查尔”,锡伯语意“粮仓”。西汉隶西域都护府,隋为西突厥地,唐隶北庭都护府。清乾隆二十九年(年)设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府。年改塔城道,年改塔城行政区,年成立塔城地区。清光绪十四年(年)设塔尔巴哈台直隶厅。“塔尔巴哈台”,蒙古语意为“旱獭”,以其地多獭得名。年改塔城县,年改塔城市。清光绪十二年(年)设库尔喀拉乌苏直隶厅。“库尔喀拉乌苏”,蒙古语意为“黑雪水”,当地又称西湖。年改乌苏县。年改设乌苏市。年置额敏县,以额敏河得名。据《西域同文志》,“额敏”,回语意为“清净平安”。年由绥来县(今玛纳斯县)析置。以境内多沙梁沙湾得名。年析额敏县置托里中心区,年改县。据《西域水道记》:“准语,托里,镜也。”以有数眼水清如镜得泉水而得名。年置裕民县。取“民众富裕”之义。年置和丰县,年建自治区,年改自治县。以和布克河与赛尔山得名。“和布克”,蒙古语意为“黄褐色的鹿”;“赛尔”,蒙古语意为“马臀”。汉初为匈奴右地,后隶西域都护府。唐隶安西大都护府。清为蒙古各部封地。年归并新疆,设阿山道。年改阿勒泰专区,年改阿勒泰地区。以阿尔泰山得名,蕴产金矿。年置承化县,年改阿尔泰县。因山得名,盛产金矿;“阿尔泰”,蒙古语意“金”。年改阿勒泰县,年改市。年设布尔津县。以布尔津河得名。年由布伦托海县(今福海县)析置可可托海设治局,年升县,年改富蕴县。“富蕴”,维吾尔语意为“绿色山谷”。年析承化县(今阿勒泰市)置布伦托海设治局,年升县,年改福海县。以布伦托海(湖)得名,居民称为“福海”。年设哈巴河设治局,年升哈巴河县,以哈巴河而得名。“哈巴”,蒙古语意为“鳑鮍鱼”,以此河出鳑鮍,故名。年设青格里河设治局,年改青河县。以青格里河得名。年设吉木乃县。以原驻地吉木乃得名。年析沙湾县石河子镇等地设市。据《新疆图志》,石河子为绥来城西之湖,以该地多石而得名。年改阿拉尔垦区设市。“阿拉尔”,维吾尔语为“绿色岛屿”。清乾隆二十四年(年)置图木舒克台,年设图木舒克市。“图木舒克”,维吾尔语意为“鸟嘴”。年析原米泉市与昌吉市设市,以五家渠得名。清末民初杨、冯、杜等五户由老龙河引水渠种地,因称其渠为“五家渠”。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师部选址时命名为“北屯”,意为兵团屯垦最北之地。年析阿勒泰市设北屯市。年析库尔勒市设铁门关市。以铁门关得名。晋代设关于此,以其形势险固,故名铁门关。唐显庆三年(年)灭西突厥汗国,于博乐建置双河都督府,以精河与博尔塔拉河得名。年析博乐市置双河市。年设可克达拉市。“可克达拉”,维吾尔语意“绿色的原野”。年设昆玉市。以驻昆玉大道得名。●库车机场直飞出港航班大全
●新疆越野兄弟库车大队G捡垃圾公益行
●鹏程嘉苑
72-平米精品美宅,生活教育双优质
●库车这家驾校你学车我送你山地自行车
█编辑:杨素洁
█初审:吕彦
█终审:Frank
█来源:今日头条
库车在线欢迎订阅库车在线文化传媒做有态度的网络媒体合作-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