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塔城天气
塔城美食
塔城医院
塔城房产
塔城新闻
塔城交通

五个脱贫攻坚范例他们是脱贫攻坚

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79454.html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全区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以只争朝夕的状态、背水一战的决心,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想办法、出实招、见成效,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新疆访惠聚”今日推出“五个”新作为展示第74期,看看我们的驻村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哪些好点子、好做法?

多点同发力托起“小康梦”

记新疆日报社(新疆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驻伽师县江巴孜乡尕勒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走进伽师县江巴孜乡尕勒村,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全部映射在村民的笑脸上。62岁的老人艾买提·吐尔逊逢人便提:“这一切,与工作队是密不可分的。”

新疆日报社(新疆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工作队驻村以来,立足村情实际,发展壮大杏子产业、盘活闲置土地资源、聚力就业创业,收获了百姓致富的累累硕果。

提质增效收获满满“杏”福

如何让百姓实现增收?产业支撑是关键。驻村初期,工作队发现尕勒村有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本地杏子肉质肥厚、酸甜可口,市场前景广阔,但由于村民缺乏种植管理技术、疏于管理,导致杏子产量不高、品质不好,效益不佳。

守着好资源却没有好收入,工作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年初,工作队和村“两委”提前谋划,邀请新疆林业科学院林果专家开展修枝、授粉、疏果等技术培训,将10名种植大户培养成行家里手,再由他们帮其他村民解决杏树管护中遇到的难题,做到技术指导在田间、服务到地头。

资料图

此外,工作队还积极争取资金30万元,为种植户发放叶面肥、磷酸二氢钾等肥料,帮助村民增加杏子产量,提高杏子品质。

“起初,专家在我家杏园剪掉了很多枝条,我心疼得不行,后来按照专家教的办法管理,不仅产量增加了,品质也更好了。”村民艾尼瓦尔·艾山说。

为打通销路,工作队将50多名有销售渠道的村民发动起来,组成销售团队,进行资源整合,与伽师县水果供应商、超市等建立合作关系,稳定销售渠道。

现在,全村杏子种植面积亩,产量余吨,仅此一项,种植户户均增收元。

因地制宜口袋越来越鼓

产业多元发展,群众增收路更宽。工作队经过调研走访,决定利用村民房前屋后闲置空地,发展蔬菜种植,走出一条投资小、见效快、风险低的增收路。

万事开头难。“每家就这么一亩三分地,种菜还能种出啥花样,能赚多少钱呢?”面对村民的疑虑,工作队从新疆农业科学院请来技术人员开办农技课堂,从育苗、施肥、种植、除草、病虫害防治等进行现场教学,帮助村民掌握种植技术,提升种植信心。

说干就干。工作队争取派出单位资金30万元,帮助户村民在房前屋后空地开垦菜地亩,协调县统计局为村民提供辣椒、西红柿、茄子、豇豆等蔬菜苗18万株,鼓励他们种植。经过多方联系,工作队帮助菜农与本地蔬菜批发市场、饭店、单位等签订收购协议,确保蔬菜卖得出。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我学会了种菜,家里的1.5亩辣椒、西红柿卖了多元。”村民阿布都肉苏力·阿吾提说。

蔬菜种植让村民尝到了甜头,种植队伍不断壮大。为进一步提高蔬菜种植收益,工作队又申报项目资金88万元,集中连片建设87座拱棚和占地平方米的菜窖,结合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蔬菜品种,将蔬菜储存起来,反季节错峰销售,每座大棚蔬菜是露天种植收入的1倍多,户均纯收入有元。

一技傍身日子越过越美

产业就业两手抓,增收一个不落下。尕勒村人多地少,工作队把目光又瞄向了富余劳动力群体,坚持强化宣传引导,搭建就业创业平台,让村民走出家门务工就业。

工作队充分发挥行业优势,通过农牧民夜校大宣讲、入户走访等时机,开展“用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当代妇女如何做到心灵美、外在美”“家庭与社会”等各类主题宣讲50余场次,不断转变村民传统观念,激发就业热情。

一技在手,吃穿不愁。工作队和村“两委”紧盯就业需求,广泛征求村民意愿,联系专职教师,开设技能培训班,提供电焊工、钢筋工、泥瓦工等课程,帮助村民掌握一技之长。

资料图

“通过参加培训班,我学会了建筑技能,我和村里其他30名村民一起在周边县乡从事安居富民房、道路建设等工作,一个月能挣将近1万元,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了。”村民库尔班·吾拉依木说。

了解到部分村民有创业愿望,但缺少场地。工作队和村“两委”多次讨论后,筹资在村委会附近空地打造了“创业一条街”。同时,带领有意向创业的村民代表到乌鲁木齐市、昌吉市等地参观学习经营管理经验,打牢创业基础。

现在,尕勒村创业一条街有餐饮、农资超市、美发等商铺14家,既方便了生产生活,又带动了就业增收。全村外出转移就业、自主创业人,年人均收入2万元,实现了一人就业、稳定一家、带动一片的目标。

“攻坚收官年,决战必决胜。工作队将继续在杏子产业链延伸、培育特色蔬菜种植和拓宽就业渠道上做文章、下功夫、拓路子,带领尕勒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于雷说。

村有“致富果”收入节节高

记国家能源集团新疆公司、新疆农业大学、于田县供销社驻于田县阿日希乡亚依勒干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走进于田县阿日希乡亚依勒干村,成片的核桃地里村民忙着修剪树枝,核桃林下散养的黑鸡、白鹅正在悠闲地觅食,核桃加工厂里村民井然有序地忙碌着,整个村子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国家能源集团新疆公司、新疆农业大学、于田县供销社驻村工作队精准施策,依托核桃产业,走出了一条种养结合的增收之路。

提质增效核桃树挂满“致富果”

“以前,我们种的核桃产量低、质量差,不好销售,辛苦一年挣不上几个钱。现在可不一样了,工作队教会了我们种植技术,产量和品质都提高了,每亩地比往年多挣0多块呢。”村民亚森·买斯地克乐呵呵地说。

亚依勒干村核桃种植面积1亩,核桃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如何提高村民种植技术和科学管理水平,将核桃种植打造成村民持续增收的主打产业,是工作队驻村后一直思考解决的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工作队和村“两委”利用农牧民夜校和入户走访等时机,广泛宣传核桃科学种植管理知识,同时争取派出单位支持,打造占地亩的核桃种植示范园。工作队借助新疆农业大学技术和人才优势,邀请种植专家到村示范讲解核桃修枝、嫁接、浇水、施肥等管理技术,共培训村民0余人次,为核桃提质增效打下了坚实基础。

资料图

“今年的核桃收成不错,亩均产量公斤,比以前增加了40公斤,农闲的时候出去打零工,还能再有一份收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村民买买提明·阿布都胡甫尔说。买买提明家里有4亩地,以前一直种植玉米和小麦。在工作队的引导下,种上了核桃树,现在一年仅种植核桃收入就有1万余元。

今年,全村1亩核桃产量预计达36万公斤,优质果率预计80%以上,亩均可产干核桃余公斤,亩均收入0元以上。

产业带动小核桃做出大产业

“工作队在村里建起了加工厂,让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既能赚钱还不耽误照顾家庭。”说起现在的生活,村民亚森·巴克满脸幸福,他因身体原因无法外出就业,核桃加工车间建好后,他经过培训进厂就业,月收入余元。

资料图

为确保村民丰产又增收,工作队在核桃深加工上做起了文章。经多方联系,工作队和村“两委”与叶城县一家食品饮料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工作队筹资新建了核桃加工车间,购买了核桃加工设备,借助该公司的“0公里”商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主要加工核桃仁,生产核桃油,既提升了核桃附加值,还让30余名村民实现了稳定就业,增加了收入。

为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工作队和村“两委”建立电商超市和销售实体店,在元旦、春节等销售旺季,线上线下齐发力,将核桃加工产品销往乌鲁木齐、宁夏、北京等地。

截至目前,核桃油销售额万元,核桃仁销售额92万元,带动户村民户均增收1元。

林下养殖家禽“啄”开致富门

“以前从来没想过在核桃树下发展养殖,白白浪费了那么大片地方。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林下养殖还真挣钱了。”村民吾加西木·艾买尔江说。吾加西木家有4亩核桃林,在工作队的帮助下,通过发展林下养殖,年增收1万余元。

工作队走访调研时了解到,种植核桃的村民大多都是林下套种小麦,收益不高。工作队在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在村里打造了占地15亩的林下养殖示范点,由4户养殖经验丰富的村民每户出资5万元共同合作管理。

示范点采取绿色循环养殖模式,在核桃树下种植苜蓿,苜蓿可为鸡鸭鹅提供饲料,补充营养,家禽的粪便又为核桃树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料,既提高了家禽成活率,又增加了核桃产量,一举两得。工作队还协调联系农技人员上门服务,指导发展林下养殖,示范户均增收2万余元。

为充分发挥示范点的带动效应,工作队组织有意向的村民前来参观,由农技人员讲解林下养殖的饲料配比、卫生防疫等知识,推广林下绿色循环养殖模式,提高村民养殖技术,带领村民探索出一条节约型、健康型、生态型林下养殖发展之路。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做大做强核桃产业,把核桃打造成‘富民果’,帮助村民持续稳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让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富裕。”第一书记陈国胜说。

一游二转三养殖走出增收致富路

记阿克苏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驻阿克苏市阿依库勒镇阿萨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连日来,坐落于阿克苏市阿依库勒镇阿萨村的皇宫湖游客不断……随着旅游产业的兴起,这个原本远离喧嚣的静谧村庄增添了许多人气,也为村民带来了增收致富的底气。

阿克苏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工作队驻村以来,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通过旅游兴业、转移就业、强化产业,走出了一条独具文旅特色的发展之路,富民增收的美丽画卷全面展开。

旅游兴业助发展

阿萨村位于皇宫湖畔,去冬今春,乘着皇宫湖沙漠湖泊旅游度假区开发的东风,工作队和村“两委”决定组织村民发展农家乐和旅游民宿,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为让村民尽快吃上旅游饭,工作队依托派出单位优势,指派专人到村指导乡村旅游发展,按照民宿和农家乐建设标准,对沿湖、临湖庭院条件好、有开放经营意愿的农户进行调研,帮助制定发展计划,同时组织78名村民赴康其湿地等旅游景区现场学习,开展特色餐饮、民宿管理等各类培训,为创办民宿和农家乐打下基础。

资料图

“我家就在湖边上,工作队帮助我开办了农家乐。节假日、周末生意较好,多的时候一天就能挣0多元。感谢工作队对我的帮助,今年冬天,我还要在他们的建议下再建上几个蒙古包,接待更多的游客。”村民玉山·阿吾提高兴地说。

因户制宜、因人施策,立足调研结果,工作队根据村民实际情况,累计指导村民开办民宿20个、农家乐3家,建设水果、饮食等各类摊位80个,仅今年十一假期就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

“随着来皇宫湖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村现有的民宿和农家乐已经不能满足游客需求。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指导沿湖村民开办农家乐等旅游配套产业,打造‘美丽阿萨’乡村旅游品牌。”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王宇说。

转移就业保增收

阿萨村人多地少,富余劳动力较多,大多村民缺乏就业技能。工作队着力从提高富余劳动力素质和就业能力上下功夫。

对于部分缺乏外出就业积极性的村民,工作队利用入户走访、技能培训等契机,让村里的就业增收典型现身说法,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发群众就业内生动力。工作队还定期邀请专业人士到村开展烹饪、面点师、泥瓦工、钢筋工等就业技能培训,让名村民在家门口学到了就业技能,增强了就业能力,实现了稳定就业,人均月收入0元以上。

资料图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我参加了泥瓦工培训班,现在跟着村里的施工队盖房子,每天能挣元,比种地收入高多了。我一定好好干,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村民努尔艾力·斯麦提高兴地说。

为解决部分村民因故不能外出就业的问题,工作队争取万元专项资金,在村里的巴扎旁边建设门面房22间,引导帮助38名村民实现创业。工作队还将农户家中20余台闲置的缝纫机、平缝机集中起来,统一调配,组织16名妇女成立了鸟巢服装合作社,和周边学校、企业建立供需联系,争取各类服装订单,真正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目前,合作社人均年增收1.8万元。

“我在合作社上班,不出村就能挣钱,还可以照顾孩子,一年能赚1万多元,日子比以前好多了。”村民阿米乃木·吐尔迪说。

科学养殖富口袋

在入户走访中,工作队发现村民们有养牛、养羊、养鸽的习惯,但传统、粗放式养殖投入成本高产出效益低,没有形成规模。

立足养殖户需求,工作队建立了养殖互助小组机制,成立养殖互助小组12个,每个小组由一名本村养殖能手担任组长,小组成员共同商量解决养殖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工作队还利用农闲时间,邀请县乡畜牧技术员到村开展科学化养殖、繁育增肥、牛羊常见病防治等培训,不断提高村民养殖技术。

“工作队不光帮我修了暖圈、教我养殖技术,还帮我申请了1万元专项资金买了生产母牛。现在母牛下了一头小牛,按照现在的市场价可以卖到0元。”村民奥斯曼江·莫里依明说。

24户村民想发展养殖业,却没有足够的资金。工作队帮助申报项目资金24万元,帮助发展养殖。工作队还争取派出单位支持,筹资建成了2座占地面积平方米的种鸽养殖基地,帮助15户村民成立鸽子养殖合作社抱团发展,户均增收元。

目前,村里存栏牛头、羊只、鸽子2.1万羽,户村民通过发展养殖户均年增收1万余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大旅游产业,做好就业创业,做强养殖业,做到户户有良策,家家能增收,带领村民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王宇说。

“石头渠村”的幸福嬗变

记中国移动伊犁州分公司驻昭苏县喀拉苏镇塔斯阿尔纳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走进昭苏县喀拉苏镇塔斯阿尔纳村,红菇产业蓬勃发展,褐牛膘肥体壮,务工人员迎着晨光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中国移动伊犁州分公司工作队驻村以来,在特色种植、褐牛养殖、转移就业上下功夫,带领村民跑出了增收“加速度”,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特色种植敲开“致富门”

塔斯阿尔纳哈萨克语意为“石头渠”,村里土地面积广阔,但土壤含沙量高,村民大多种植小麦和油菜,收益不高。经过多方咨询了解,工作队和村“两委”发现村里的土壤非常适合种植红菇,便决定引导村民发展红菇种植。

因村民对红菇种植效益不了解,还缺乏种植技术,心存顾虑,工作队利用入户走访、农牧民夜校等时机宣传红菇种植效益,邀请技术员进行培训,组织村民到外县实地观摩,还免费提供菌种,鼓励有意向的村民先行示范种植。

资料图

“在技术员全程指导下,我家半亩地红菇就挣了多元,明年我要扩大种植面积!”挣到“第一桶金”的村民伍君来乐呵呵地说。

看到种植红菇效益这么好,不少村民纷纷报名参与。为推动红菇种植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工作队帮助成立了天山红菇种植合作社,采用“村委会+合作社+村民”的运行模式,村委会联系销售订单,合作社提供菌种并负责技术指导,村民负责种植,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目前,全村有户村民种植红菇,人均收入1.5万元。

红菇产业有了规模,工作队和村“两委”又盯上了沙棘育苗,筹资10万元建设5座沙棘育苗大棚,拿出亩闲置土地,打造了沙棘种植示范园,并与县林业和草原局联手共同开展沙棘育苗和推广工作。沙棘种植示范园为60名村民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就业岗位,还为村集体增收70万元。

褐牛养殖鼓起“钱袋子”

“优化褐牛品种后,我家一年靠养牛可收入6万元,通过褐牛养殖让我牢牢地牵住了增收的‘牛鼻子’,日子越过越美!”村民达吾列提汗·克赛江高兴地说。

塔斯阿尔纳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殖褐牛,受技术影响,褐牛品种逐渐退化,养殖效益徘徊不前。工作队和村“两委”决定实施新疆褐牛品种改良工程,帮助65户村民申请贴息贷款万元,帮助购买良种母畜,提高生产母牛比例。

资料图

为扩大养殖规模,工作队帮助村民成立褐牛养殖合作社,采取统一品种、统一饲养、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养殖模式,动员村民入股,积极组织开办培训班,提高村民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

工作队还争取项目资金万元,建设棚圈平方米、饲料储存窖平方米,建成颗粒饲料厂,打造了一个新疆褐牛养殖小区。目前,塔斯阿尔纳村新疆褐牛存栏头,养殖户户均增收1万余元。塔斯阿尔纳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新疆褐牛之村”。

“只有抱团取暖,才能进一步做大做强褐牛产业。我们准备购进酸奶生产设备,在褐牛良种培育的基础上发展奶制品、肉制品。”第一书记陈正茂说。

促进就业端牢“铁饭碗”

“我在村里的技能培训班上学会了电器维修,在村里开了店,现在每月有多元收入。”村民努尔兰·阿尼达是村里技能培训班的受益者之一,家用电器维修店的收入让他成了村民羡慕的对象。

为提升村民就业技能,工作队邀请伊犁州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教师,到村举办家用电器维修、泥瓦工、养殖技术、餐饮服务、汽修汽配等培训,让村民掌握一技之长。

“通过工作队点对点发布的务工信息,儿子和儿媳都在县城找了一份工作,管吃管住俩人每月还能挣0元。”村民努尔旦·哈依巴洪说。

为畅通就业渠道,工作队争取派出单位支持,投资余万元,在塔斯阿尔纳村率先开通5G基站,开设集团V网,加强与人社部门、用工企业、派出单位联系,设立“劳务信息服务站”,定期更新发布用工信息,为村民就业做好服务。

如今,“就业一个人,挣回一笔钱;学会一门技术,致富一家人”已成为村民的共识。名村民通过工作队提供的就业信息,找到了工作,人均月收入元。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如今的塔斯阿尔纳村在增收致富路上阔步向前,以崭新的姿态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畜牧养殖开创牧民增收“新路子”

记塔城地区广播电视台驻塔城市也门勒乡沃布逊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传授我们知识,帮助我们创办合作社,带领我们致富!”提起塔城地区广播电视台驻塔城市也门勒乡沃布逊村工作队,村民们赞不绝口。驻村以来,工作队立足实际,精准施策,盘活草场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带领村民蹚出一条致富路。

羊儿升级“钱景”好

家有良畜,致富不愁。沃布逊村是牧业村,有77万亩优质草场,村民世代养羊,但品种老化,养殖周期长,养羊效益低。工作队和村“两委”经过市场调研,发现萨福克羊和巴什拜羊繁殖率高,产肉性能好,肉质鲜美,受消费者喜爱。工作队和村“两委”决定引进新品种,帮助村民申请贷款万元,购买只萨福克羊和巴什拜羊,帮助村民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收益。

“工作队帮我申请贴息贷款,购买了35只萨福克羊,现在已发展到多只,每只萨福克羊能卖0多元,比以前的土羊多卖元。”村民叶尔肯·热斯别克激动地算着自己的增收帐。

资料图

每到冬季,养殖户需储备大量饲草料,以前,村民大都将饲草料露天堆放储存,容易发霉。为解决这个问题,工作队争取派出单位支持,筹资39万余元,为47户村民建起了饲草料棚,还邀请畜牧专家,教村民饲草料的正确储存方法。同时,指导村民饲草料配比、疫病防治等养殖技术,帮组村民节省了养殖成本,提高了成活率,让村民看到了增收“钱景”。

青青的草原上,白如珍珠的羊儿咩咩地叫着,牧民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都尝到了品种改良带来的甜头。目前,全村存栏羊2.3万只,余户养殖户户年均增收3万元。

马儿踏开致富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沃布逊村家家户户都养马,但缺少科学养殖技术和有效的疫病防治措施,导致病死率较高,直接影响牧民养殖效益。

为解决这一问题,工作队逐户摸排,精准核对全村马匹存栏数,邀请地、市两级畜牧兽医站专家,为村民讲解科学养殖、疫病预防、配种等知识,并对马圈消毒、饲草料配比、放养管护进行现场指导。

村民以往养马,出栏后都是赶到巴扎上交易,偶尔也会有人来村里买马,但价格都较低。为提高养马收益,工作队和村“两委”挖掘本村制作风干肉的能手,在村里开展风干肉制作培训,引导村民增加养马“附加值”。

“我们家的马是真正的草膘马,做出来的风干肉肉质鲜美,顾客都爱吃,一年纯利润可达3万余元。”村民古丽玛那提·吐苏甫汗说。

“沃布逊村的风干马肉营养丰富、肉质紧实饱满、美味挡不住……”工作队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chengzx.com/tcxw/7559.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