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塔城天气
塔城美食
塔城医院
塔城房产
塔城新闻
塔城交通

浅析维西县融入滇西北旅游市场的困境与对策

微信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3282.html

浅析维西县融入滇西北

旅游市场的困境与对策

==================

文/李贵明①

[摘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下辖三县之一,处于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地区,是“香格里拉”文化和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迪庆香格里拉——以人间仙境、和谐栖居的文化理念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但是尽管维西县历届党委政府作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努力,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和“香格里拉文化生态旅游圈”两大黄金旅游品牌圈内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并没有分享到的实质性市场。旅游行业还远未形成。这主要是由于历史上傈僳族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传统文化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不足、层次不高,导致没有挖掘整理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地方文化特色。加之交通因素制约、出行不便,造成维西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本文尝试用比较方式,分析新时代维西县区域文化突围和旅游产业融入香格里拉概念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维西县文旅结合文化研究对策分析

1维西县历史文化源流概况

1.1维西县历史及民族概况。早在新石器时代,维西县境内已有远古人类活动的遗迹。秦汉时期傈僳族先民叟、濮迁徙至维西境内的金沙江和澜沧江流域。“汉时,铁桥西北为施蛮所据”②,“施蛮”即傈僳族所称其先民“施祖”大量进入今其宗西北方向。至公元5~6世纪,施蛮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一体,出现了较大的部落。他们活跃在北至“敛寻”③南至“昆明河”④东至“野共川”⑤的洱海西北地区。至唐朝初年,以施蛮、顺蛮为主的南下族群与当时的昆弥、濮等部落融合形成了邆赕诏、浪穹诏和施浪诏,与洱海周围的其它三个部落并称“六诏”。藏族先民吐蕃兴起于山南,并北上建都后,在今中国的中、西部与唐朝发生了旷日持久的战争。由于双方战场纵横千里,时间长达六十多年,滇西北重要的战略位置成为双方争夺的要地之一。沿澜沧江两岸不断南进的同时,约公元年,吐蕃架通了滇西北金沙江上的神川铁桥,成为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长安三年(公元年),吐蕃赞普犀都松率军攻克降域⑥。维西境内被吐蕃管辖。唐贞元十年(公元)年,南诏与吐蕃反目,击破吐蕃麾下居于洱源、剑川一带的施蛮、顺蛮部落和铁桥上下十六城,斩断神川铁桥,占领铁桥节度,维西境内大部分地区被南诏管辖。南诏在控制洱海西北后,向东部进军,到达金沙江东岸的成偈赕⑦,出现“贞元十一年,异牟寻夺蛮地,徙昆明河力?实其地”的记录,形成明代以前傈僳族的主要分布格局。

元朝攻灭大理国后,于至元十四年(公元年)置临西县⑧,为县境设治之始。明成化四年(公元年)之后的百余年间,丽江木氏土司与吐蕃领主进行争夺临西之战,至万历年间(公元年至年),维西全境复归丽江军民府统辖。清雍正五年(公元年),清朝实行改土归流,建维西厅,是为县境之称开始。元、明、清以来,普米族、纳西族、汉族、白族等先民不断进入维西,成为至今维西县境内9个世居民族。年5月12日,维西宣布解放。年10月13日,根据人口数量和民族意愿国务院批准成立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1.2维西县地理文化位置。维西县境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三江并流横断山区,今属迪庆藏族自治州。自唐以来,这里就是中国大西南的组成部分,滇西北疆防要塞,是通往印、缅、康藏的驿运孔道之一,又是古代滇西北“茶马互市”的汇集点。同时也是横断山区民族迁徙的必经之地。长期以来,横断山区民族主要通过三条路线迁徙。北路:自塔城翻越白马雪山南段到达叶枝,渡澜沧江,越碧罗雪山到怒江的贡山;中路,从维西岩瓦渡澜沧江,翻越碧罗雪山,到达福贡;南路,从剑川经兰坪,在营盘渡澜沧江,翻越碧罗雪山到达怒江知子罗。⑨这就是横断山区傈僳族迁徙路线。三条线路既是傈僳族迁徙路线,处于古代茶马互市的通道和南方丝绸之路。今白济汛乡岩瓦茶马古道遗址,即是其中的片段之一。流传在今保和镇、永春乡纳西族地区的舞蹈“禅都”、塔城镇藏族、纳西族、傈僳族地区流传的“锅庄”、德钦县拖顶乡傈僳族地区的“茶马古歌”是茶马古道民族交往、文化交融历史的有力见证。由于维西重要的地理位置,也是历史上各种宗教、各族文化的碰撞融汇之所。除了傈僳族、纳西族以天神崇拜为基础的原始宗教“尼帕文化”和“东巴文化”之外,在吐蕃藏传佛教与苯教冲突中,苯教巫师流亡康巴地区,维西也是历史上苯教巫师和信徒的避难所之一。至清代藏传佛教噶举派在拉萨被格鲁派推翻后,噶举派迁往西藏边缘,维西的各个藏传佛教寺院,大多属于噶举派。随着明清时期汉族的进入,道教也随之传入,并且围绕维西县城建立过文昌宫、东岳宫、龙神祠、万寿宫、关帝庙、文庙等十余座道教场所。随汉军和移民而来的“大词戏”,也在维西扎根成林,与当地土著民族文化互为影响,至今成为独树一帜的边陲古风。二十世纪初叶,西方天主教进入维西,建立过保和镇天主堂、白济汛小维西天主堂以及花落坝修道院等活动场所。基督教则于年前后传入维西县境,由于传教士用他们发明的傈僳文翻译了《圣经》,很快在傈僳族群众中得到发展,迄今信徒接近两万人。

维西各民族文化,就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时空背景继承、融合、演变和发展至今,成为香格里拉文化概念中多种民族同处共居、多元文化兼容并蓄、多种宗教和谐并存的独特现象。

------------------------

①李贵明:男.傈僳族.现供职于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族文化研究所.

②[清]陈奇典修清刘慥纂:乾隆永北府志.[M].永胜县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纂.

③敛寻:今维西县永春河流域.

④昆明河:今西洱河.

⑤野共川:今鹤庆境内.

⑥降域:又称“姜域”.今丽江境内.

⑦成偈赕:今永胜县城.

⑧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编篡委员会.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2

⑨高志英李勤:族际关系对中缅北界傈僳族的跨界迁徙与民族认同的影响.学术探索.[J]..10

2维西县自然及文化资源概况

2.1以三江并流为核心的自然资源。“三江并流,是指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深切大小雪山、怒山和云岭而过所形成的‘两山之间夹一川,两川之间夹一山’,山川并肩而行的自然景观。按地形构造来说,其位于我国西南部横断山脉的腹地,属地质学中的‘三江褶皱带’。关于它的具体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三江并流’大致位于东经98~°,北纬25~30°之间。在行政区划上属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带;而狭义上的‘三江并流’则专指该区域内的滇西北段,亦即申请世界自然遗产成功的部分,包括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部分地区”①,涉及滇西北八个县市。三江并流自然景观由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内的山脉组成,涵盖范围达万公顷,它包括位于云南省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9个自然保护区和10个风景名胜区。它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由于丰富的地球资源,横断山区和三江并流地区也被誉为“人类的双面书架”和“地球博物馆”。其核心地理位置,即是维西县的叶枝镇。三江并流横断山区风光犷美,大江磅礴、溪流奔腾,高眺悬观,山势如潮。云岭山脉东濒金沙江,西临澜沧江,自北往南延伸,切割剧烈,气势雄浑;碧罗雪山矗立于澜沧江与怒江之间,群峰巍峨,连绵起伏,形成天然屏障。地势大起大落,由南往北呈阶梯状台升。位于县境西北部的查布朵嘎峰,海拔米,是全县最高海拔,而位于县境南端的澜沧江与碧玉河交汇口,海拔米,是全县最低海拔。全县境内海拔在米以上的山峰共有座。文化意义上的三江并流“核心区”也属于人类学领域著名的“藏彝走廊”南段。至今有十余个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2.2以多元并存为主的世居民族文化。几百年来,维西各民族交往频繁,各民族文化既兼容并蓄又独具特色。在历史长河中尽管有封建领主互相争夺和仇杀,也有互相敌对和部落战争,但非维西各民族主观愿望。维西各民族总体以相濡以沫,团结前进为主旋律,各民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矛盾。至明末清初,由于土司制度的逐渐衰落,维西各民族实际已经形成区域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秉持了维西历史和文化,迄今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现象。傈僳族受其先民天神崇拜观念的影响,形成“尼帕”信仰为主的传统意识形态,其源流似可上溯到古象雄时代。在此基础上,维西傈僳族还创作继承了《祭天古歌》(武萨古)叙事长诗二十四部,长达八千余行,十余万言。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唐朝初年,内容涉及历法、冶金、战争、手工业、种养殖、环保、文学、历史、哲学、神话、气象、天文、地理等诸多领域,在继承这些传统知识的同时,长诗描绘了傈僳族及其先民古代社会生活场景的生动图卷。是云南少数民族史诗、叙事长诗中并不多见的民间著作。受《祭天古歌》的影响,维西境内还出现了傈僳族人民自己创制的文字“玛打拓额”,即傈僳音节文字,成为新中国最后一种认定的本民族创制的少数民族文字。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音节文字的发明壮举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一千三百多年前,藏族先民在当地土著民族的配合下先后在滇西北地区建设过三座铁桥。一座是位于今维西县其宗村金沙江上的神川铁桥;另外两座则位于大理市苍山西麓的漾水、濞水之上。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铁桥,其中尤以维西县塔城镇其宗村的神川铁桥最为著名。神川铁桥不仅是研究一千多年前中国金属工艺成就和桥梁技术水平的典型依据,也是研究唐宋以来滇西北民族关系、茶马古道文化的重要地理标识。纳西族人民则在维西境内创造了《阿勒古歌》为主要代表的口传叙事长诗,《阿勒古歌》以祭祀火神“阿勒”为载体,叙述了维西纳西族及其先民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的图景,对研究纳西族古代社会、历史、迁徙、古代民族关系和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维西藏族人民还继承了代表古代藏族民间文化最高成就的世界文化遗产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的部分章节。这些长诗和长歌彰显了维西悠久的区域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外,维西各民族的歌舞更是灿若星河。有傈僳族的“阿尺木刮”、“瓦器器”、“白鸡野牛舞”;藏族的“热巴”、“锅庄”;纳西族的“禅都”、“阿勒”、“满达”;汉族的“大词戏”;白族(拉玛人)的“拉钩溜”;彝族的“达体舞”等等。组成了维西当代本土文化的七彩基石。

------------------------

①王晓:商品交换与和谐民族关系构建—基于三江并流“核心区”的历史人类学考察.经济学研究.[J]..01

3文化推动旅游的滇西实践

3.1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的关系。世界遗产公约的全名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公约迄今包括的范围总共有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记忆遗产、文化景观遗产、文化线路遗产七类。除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外,如文字记忆、符号记忆、口语记忆属于文化记忆遗产。如民族迁徙路线、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属于文化线路遗产范畴。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是指我国泰山、庐山之类的具有自然保护价值和文化保护价值的遗产,三江并流遗产也在此列。文化景观遗产,是指很多不能固化的、运动的文化景观,如汉族地区的庙会,傈僳族的刀杆节等。目前我县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工艺、风俗礼仪等。在梳理了文化遗产概念的基础上,再看看旅游的理论概念。

旅游通常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并作停留,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旅游目的包括六大类:休闲、娱乐、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专业访问、健康医疗、宗教朝拜、其他。这几类中,休闲、度假、娱乐的人数比其它几类要多得多,而这种旅游的主要目的地是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旅游行业开始兴起,我国在年前后对来华美国游客进行过一次抽查,结果显示欣赏名胜古迹的比例为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感兴趣的达到56.7%。①那些既可以欣赏名胜古迹、自然风光,又可以体验风土人情的旅游目的地成了当时国外游客的首选。滇池湖畔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的云南民族村盛极一时。继后,大理、丽江凭借湖光山色、古城古迹以及白族、纳西族的独特文化后来居上,迅速成为当时世界各国游客的目的地。大理、丽江出现规模不同的“洋人街”,成为云南旅游的先锋。迪庆藏族自治州也不甘示弱,根据一本曾经风靡全球的小说作品《消失的地平线》的故事场景原型,年9月,云南省政府在迪庆州府中甸县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举世寻觅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就在迪庆。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受香格里拉文化概念的影响,世界各地的游客接踵而来,出现人满为患、一榻难求,令当地政府措手不及的场面,再度引爆滇西北旅游市场。

3.2丽江旅游市场持续保温的原因。面对几乎一夜成名的丽江旅游,有人片面地认为“年的一场地震,震出了丽江旅游。”还有人认为是丽江籍云南省长和志强偏爱丽江,促成了丽江的旅游。其实不然,丽江旅游市场的形成,在于丽江有一批以研究纳西族文化为主的学者,将纳西族文化推向了世界。纳西文化走向世界的先锋和核心是东巴文化。年,法国人太伦·拉科佩伦的著作《西藏附近文字的起源》一书在伦敦出版,将纳西象形文字介绍到西方。年,法国学者巴克又把自己收集到的纳西族东巴文及田野见闻编写成书出版,在法国本土和其殖民地学者中引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chengzx.com/tcxw/96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