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落实河长制,我们塔城镇‘两大优势’更加突出:一是生态资源优势更加突出。具体为:河清岸绿,植被覆盖率高,生物种类繁多,自然的景色随季节的变化而绚丽多彩,令人流连忘返。二是政策优势更加突出。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塔城乡村旅游业,把塔城的旅游开发作为维西旅游业开发的突破口重点规划建设,作为乡村旅游示范区,把加强保护自然资源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积极探索、合理开发,走发展绿色发展之路。”四鸣精舍酒店负责人拉姆的话道出了塔城镇落实河长制、保护母亲河、建设美丽塔城带来的变化。
依托“两个更加突出”的优势,维西县塔城镇主动融入全省、全州、全县全域旅游建设和大滇西旅游环线,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发展,成为富民兴镇的支柱产业。截止目前,塔城镇酒店有29家,个床位,其中有环境优美、特色突出的大小农家乐16家。
河长制实至名归
腊普河像一条长长的藤蔓,点缀在两岸的美丽村庄是藤蔓上结出的瓜果。然而,曾几何时,腊普河道内乱修滥建、乱堆滥倒、乱采滥挖、乱排滥放"四乱"问题十分突出,“绿宝石”上的皇冠黯然失色,“还我美丽腊普河”的呼声日趋强烈!
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响应群众呼声,河长制在塔城镇实至名归!
河长制治“四乱”,护一江清水向东流。感应新时代发展的脉搏,顺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塔城镇党委、政府以“河长”为推手,强力推进“清四乱”行动。在河长的带动下,“清河行动”工作得到了塔城各族群众及各级部门组织的积极响应。党支部在活动日开展清河行动,妇女在妇女节开展清河行动,人人争当护河员,形成了全民清河的良好局面,同时各行政村也根据各村情况将河道保洁列入“村规民约”、设立每月环境综合整治日等形式保障了河道定期保洁。
去年以来,塔城镇结合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以暗访督查形式,重点对腊普河“四乱”问题进行了排查,共排查出12个问题,下发督办文件,要求相关单位限期整改,并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了“回头看”。依法依规整治乱采、乱堆、乱倒、乱排问题。针对因建筑及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不足等原因造成腊普河柯那村至启别村河岸乱堆、乱倒垃圾突出问题,腊普河河长积极争取资金,完成腊普河沿线建筑垃圾清理近50方,生活垃圾清理近80方,拆除河岸垃圾池16个,8月底完成建设垃圾焚烧房10座,解决了腊普河沿线柯那村、塔城村、启别村10个村民小组垃圾处理困难的问题,同时也消除了河岸乱采、乱堆、乱倒、乱排问题。通过落实各项措施,基本实现无垃圾漂浮物、无污水直排、无防碍行洪物、无违章建筑物、无违法采砂、无损毁河堤行为、无河道生态流量断流的“七无”目标。据统计,年,腊普河段巡河县级21次、乡级49次,村级次。到目前,腊普河实现有堤防、有绿化、有景观、有制度、有队伍、有管护的“六有”目标。
在县水务、公安等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塔城镇开展腊普河水域岸线保护专项行动。按照《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河道采砂规划》,加大对腊普河水域岸线管理。腊普河沿线原有非法采砂场17家,按照县级河道采砂整治工作部署,由水利中心联合司法、公安部门开展整治工作,完成所有砂场停工整治,目前仅保留了一家合法采砂场,改变了非法采砂的混乱局面,开始向规范化、制度化转变。年以来塔城镇在腊普河流域制止非法采砂19件,涉及19人,其中行政处罚7件,涉及8人,处罚金额元。
“三大行动”增绿添秀
塔城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腊普河流域治理“四乱”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一鼓作气、乘势而上、接续奋斗,聚万众之心,实施“三大”行动,从根本上改善腊普河流域生态环境。
一是实施“增绿”行动。开展生态文明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单位活动,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创建行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人养树、树养人”的传统文化经久不息地流淌在塔城各族群众的血管里,扎实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和最美村庄建设,植树种草,大幅增加绿化面积。
二是实施“护绿行动”。围绕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要求,塔城镇党委、政府完善政策保障机制,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制订腊普河保护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在全镇各级评优创先活动中严格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用好生态保护监管利剑,及时发现及时纠正环境违法行为,坚决打击盗伐盗猎野生动植物行为,严防森林草原火灾,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严查严惩,绝不姑息。同时,大力实施节能技术、工艺示范项目,大力推广节能产品,在广大城乡安装太阳能路灯,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和节柴灶。创新生活垃圾科学处置机制,建立了“户集、村收、镇运、县乡处理”的收运体系,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日处理”。
三是实施“绿色品牌”行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塔城镇党委、县政府始终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塔城最强大的生命力、最核心的竞争力和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全力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之本,紧盯“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占市场、建平台、解难题”等关键环节,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中药材、冰葡萄、核桃、生猪养殖等绿色产业,不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挥龙头示范带动作用,把绿色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和后发优势;把发展乡村旅游业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战结合起来,主动融入全省、全州、全县全域旅游建设和大滇西旅游环线,提升旅游整体实力。
来源:迪庆脱贫攻坚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