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
塔城的山花已经开了四天了,
四天,媒体采访团“塔儿队”和“花儿队”,
分别体验了乌苏市—和布克赛尔县
及沙湾县—托里县的主题活动,
这些活动究竟给他们留下怎样的感受呢?
小编不贫了,这就给您看~~
人民网新疆网络文化活动
“塔城的山花开了”拉开帷幕
人民网塔城5月21电(邹菁)初夏的五月,是新疆塔城最美的时节,因为这里的山花开了。5月2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新疆大型网络文化活动“塔城的山花开了”正式揭开了美轮美奂的面纱。来自全国各地近家媒体记者将用笔端和镜头,记录和展示塔城人共融共存的一体多元文化、温馨和谐的民族关系、开放发展的丝路情怀、别具气质的城市情调。
据了解,“塔城的山花开了”将通过“丝路塔城、史诗塔城、融情塔城、厨房塔城、丰蕴塔城、油画塔城、情调塔城”七个分主题系列活动,从不同侧面展现塔城多民族文化融合、自然生态环境优良的人文、地理特色。媒体采访团分成“塔儿队”和“花儿队”,分别体验乌苏市-和布克赛尔县-额敏县-塔城市和沙湾县-托里县-裕民县-塔城市两条路线的分主题活动。
沙湾县是大盘鸡的发源地。20日下午记者来到了沙湾县文化广场,沙湾的本土作家帕蒂古丽和张发军正在举行签名售书活动。这里,各家酒店厨师亮出自己的绝活,为群众奉上沙湾当地的美食精品。十位由民间海选而出的厨神正在炒制大盘鸡,展开了一场厨艺争霸赛,各位厨神的啦啦队员在舞台上进行着精彩的表演。新出炉的大盘鸡色阵阵飘香,让在场的观众们垂涎欲滴。
此次沙湾县的“厨房塔城”文化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来自疆内外的“花儿队”媒体记者被现场活动感染,被沙湾人的热情感动。大家齐心协力把沙湾的美食传播的更远,让更多的人了解沙湾爱上沙湾。
“塔城的山花开了”之“厨房塔城”主题活动拉开帷幕。央广网塔城的山花开了:新疆塔城地区美食展饱眼福央广网沙湾5月22日消息(记者张雷王晶晶实习记者王紫薇)新疆大型网络文化活动“塔城的山花开了”第一个系列主题活动“厨房塔城”5月20日在新疆大盘鸡故乡沙湾县启动,启动仪式现场的美食展汇聚了塔城地区五县二市的美食,各具地域民族特色的美食令人眼花缭乱、大饱眼福。
塔城的山花开了:走近沙湾爱心公益第一人——顾海英央广网沙湾5月22日消息(记者王晶晶)5月20日,新疆大型网络文化活动“塔城的山花开了”活动走进沙湾县,记者来到了三道河子镇伊宁路社区“顾海英爱心工作室”。说起顾海英,沙湾县可谓无人不识,她是大家公认的民间公益第一人。10年前,因为爱心开始主动做公益,10年后,这个爱心团队已经发展接近人,为沙湾,为塔城,为新疆甚至疆外都在奉献着自己的爱心。
顾海英介绍待捐赠物品。
新疆网“塔城的山花开了”团结之歌唱响和谐巷新疆网讯(记者张伟峰)伴伴着欢快的麦西来普,乌苏市八十四户乡的各民族群众跳起舞蹈,迎接“塔城的山花开了·丝路塔城”采访团“塔儿队”记者们,5月21日,乌苏站第二天行程,采风组一行来到墩买里村。记者们相约在墩买里村美丽的葡萄长廊下,听故事、品民俗、赏民宿,用笔端和镜头记录乌苏市各民族群众和睦相处的场景、记录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记录各族群众的热情,感受乌苏市和睦团结、欣欣向荣的美好氛围。墩买里村有一条美丽的“葡萄长廊”,连接着村里的三条巷道,分别取名为“和谐巷”、“感恩巷”、“天山巷”,在这三条巷道里生活着36户人家,有维吾尔族、回族、汉族、哈萨克族,多元的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当天,“塔儿队”的记者们还来到艾沙江家体验民族风情院落,听“爱心妈妈”古丽拜克热木阿不都克里木讲述爱心故事。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被乌苏市浓烈的民族团结氛围所深深感染,大家坐在地毯上,吃着少数民族特色美食,喝着奶茶,感受着大美乌苏的和谐快乐。阿里巴巴UC浏览器编辑王锋明是北京人,他是首次来新疆,从昨天到今天的采访,让他对乌苏的美景和各族儿女和谐、团结、向上的精神深深打动,他表示,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网络展示给全国人民。
采访活动现场情况。
医疗免费15年教育免费住房补贴5万“塔城的山花开了”
——和布克赛尔县居民心花也开了
新疆网讯(记者张伟峰)你知道吗,在新疆,有一个地方,这里的居民可以享受到医疗免费、15年教育免费、外加住房补贴5万,即使你没有当地户口,没关系,只要你在当地工作(任何工种)满6个月,即可享受上述优惠政策,该政策在当地已经推广了五年。由新疆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塔城地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大型网络外宣文化活动,“塔城的山花开了丝路塔城”活动之“塔儿队”第二站来到了和布克赛尔县。年5月22日中午,由41名媒体成员组成的“塔儿队”抵达和布克赛尔县和什托洛盖镇,身着蒙古族盛装的迎宾队,手捧圣洁的哈达、飘香的奶酒,唱着悠扬动听的和布克赛尔本土歌曲,用蒙古族人民最真诚的方式,迎接远道而来的朋友。和什托洛盖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土地下蕴藏的丰厚矿产。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近30种,其中石油、天然气、煤、膨润土、盐、石英砂、芒硝、石灰石等10余种矿产的蕴藏量都达到亿吨以上,氧化铍、膨润土位居亚洲第一;煤、盐、石英砂、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资源位居全国前列;铜、金、铁、高岭土、油砂等金属非金属开发前景广阔。和什托洛盖镇盛产奇石美玉,有宝石光、金丝玉、泥石、沙漠漆、像形石、硅化木以及海藻、植物类、恐龙、贝壳类化石等,在这里还蕴藏着大量未开采的标本,经亿万年雨雪、霜露、风蚀锻造而形成,有大部分已经裸露在地表面。捡石致富达人那木加甫与记者的对话表述捡石头致富故事。在和什托洛盖镇一提到“大胡子”大家都知道。“大胡子”真名:那木加甫,男,蒙古族,今年54岁。出生于普通的牧民家庭,虽然生活艰辛,但是他从不向命运屈服,骨子里的冲劲从来没有停过。致富的路在妻子的陪伴下、鼓励下越走越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是普通百姓的心愿。和布克赛尔县在乡镇卫生院实行免费医疗,让广大农牧民普遍感受到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实惠,也体现了和布克赛尔县委、政府近年来对民生工程越来越多的 当日上午,托里的上空,回荡着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冬不拉弹奏的乐曲,激情昂扬千人同奏“和谐之音”。琴声响起时,上千把冬不拉琴上的浅棕色羽毛随声舞动,演奏者用美妙的琴声诉说着对和谐幸福生活的赞美。托里县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诞生了很多诗人、作曲家、舞蹈家、演奏家。已经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冬不拉弹唱是哈萨克族文化艺术的集中表现。自年起,托里县每年都会举办冬不拉节。年上演的万人同奏冬不拉更是创下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在托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冬不拉,无论老人小孩,都能信手拈来弹唱几段。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冬不拉文化”铭刻着哈萨克族的辉煌,凝聚着这个民族的信心。除了冬不拉演奏,在当天的文化节上,由民俗风情、民族服饰、黑走马表演、老年艺术健身、非遗展示等11支方队带来的精彩表演让托里成为了各民族共同载歌载舞的大舞台,也反映出托里县的各族群众和睦共处、相亲相爱的美好生活。
非遗展示方队。
“塔城的山花开了”一场草原上的婚礼云南网讯5月21日,“塔城的山花开了”大型网络文化活动的采访团来到了沙湾县鹿角湾风景区,在草原风情展示活动中,有幸赶上了一场哈萨克族的草原婚礼。五月的鹿角湾有一种特别的美,远处雪山顶部终年的积雪洁白如下,在阳光普照下熠熠发光,山坡上云杉如帐,茂密苍翠,郁郁葱葱,成群的牛羊时隐时现,金色的阳光洒在绿油油的草地上,万物迸发出蓬勃的生机……就在这样一副浑然天成的大自然画卷中,一对哈萨克族新人喜结连理。草原上聚满了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桌上摆放着五颜六色的糖果、干果、面店和香喷喷的奶茶,这是热情好客的哈萨克族人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美食。送亲和接亲的人们穿着艳丽的哈萨克族传统民族服饰,头上戴着飞舞的雪白羽毛头饰,分外惹眼。亲朋好友们载歌载舞为新人送上祝福,还有德高望重的老人向人群撒糖果、奶疙瘩等美食。在美丽的草原上,旖旎的风光里,哈萨克族谈起了冬不拉、跳起黑走马,还有民间艺人表演斯布兹额,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聊着跳着,气氛好不热闹。在欢笑声中,神圣而浪漫的草原婚礼结束了。大家信步走在松软的草地上,阿肯弹唱、“辣味”十足的姑娘追、精彩刺激的马上拾银元、比拼实力的摔跤等活动精彩绝伦,采访团成员们也被这样热闹的氛围所感染,同时,大家也感受到了马背上的民族悠久的草原游牧文化气息,大家津津乐道的谈论着、回味着久久不愿离开。天山网塔城的山花开了:“塔儿队”走进乌苏拜访百岁老人天山网乌苏讯(记者朱凯莉尼加提摄影报道)5月21日,清风徐畅。新疆大型网络文化活动“塔城的山花开了·新疆网络文化节”的“塔儿队”一行,来到乌苏市八十四户乡墩买里村感恩巷探望一位生于年,如今已岁高龄的老人——米米汗·克里木。在墩买里村生活了一辈子的米米汗,是当地民族团结、万象更新的见证人。穿过一条油绿的葡萄长廊,可以看到一扇漂亮的大门,这就是百岁老人的家,门上面挂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民族团结好家庭”等醒目的牌子,走进庭院里,干干净净,绿意渐浓。老人一生养育了8个孩子,历经百年沧桑。解放前,她给巴依(地主)家打短工,吃苦受累,生活没有着落。解放后,她家分得了土地和牛羊,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如今她家已是五世同堂,孩子们轮流回来照顾她,她的晚年生活幸福、安详。除了孝顺的孩子,米米汗老人身边还有贴心的邻居。“以前,我们家邻居是汉族,两家人关系特别好。他家里有马,我家有事要出去,就问他家借马车,他家需要人帮忙种地,我就去给他家帮忙。”现在村里已经没有了老人儿时的伙伴,但当年这些老邻居和老朋友的孩子们和老人成了好朋友,经常来找她聊天。米米汗现在的日子很安逸,早起喝一大碗凉水,喜欢吃洋葱和肉,开朗爱笑,每当孙子们来看她的时候,就格外开心。她笑着说:“党的政策好,现在生活太好了,吃喝看病,孩子上学都不愁,交通也比以前方便。以前我都是坐着马车去塔城,去乌鲁木齐,现在年轻人坐火车、坐班车几个小时就到了。”“塔城的山花开了”大型网络文化活动在托里县揭开“丰蕴塔城”序幕天山网讯(实习记者迪力夏江报道)昨天上午,大型网络文化活动“塔城的山花开了”在托里县举行“丰蕴塔城”分支活动。早上10点,在托里县生态园,四名当地的哈萨克族冬不拉高手弹奏着汉族民间传统乐曲《喜洋洋》,将活动拉开了帷幕,美妙的乐曲声让现场观众掌声不断。随着现场席地而坐的一千名托里县青少年用冬不拉合奏哈萨克族传统乐曲,将这天的活动引向了第一个高潮。参与这次合奏的16岁少年呼尔申·阿斯哈提告诉记者:“我六岁开始谈冬不拉的,因为热爱冬不拉呀。我们从小开始弹冬不拉,跳黑走马,就是为了传递下去我们的传统文化,热爱我们的哈萨克族,向世人展示我们的风采。”这支由20多人组成的老年太极拳的方队当中,有着一位戴着哈萨克族头巾,身穿太极服的老阿姨,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格外地引人注目。她叫哈比巴·呼瓦达,她告诉记者:“我跟这些汉族邻居们都是老姐妹,一起打太极拳快十五年了,今天能在舞台上展现出我们托里的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我真的很荣幸和激动。”前来采访此次活动的《山西日报》记者王宇谈到自己的感受时说到:“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塔城地区的托里县,觉得这里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文化传统的教育是很有延续性的。看到百人齐跳黑走马这个舞蹈的时候,孩子们年龄都不大,能跳这种传统的东西,我觉得很感动。”随着“塔城的山花开了——丰蕴塔城”活动的盛大启幕,托里人倾城而出,万人民俗巡游创下新疆第一,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交融。天津北方网塔城的山花开了游人乐享沙湾农家味道天津北方网讯:暖暖的春风迎面吹,山花朵朵开,山花对着游人笑,楼桃接着来,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伴着邡甜樱桃,尝尝农家菜,为我笑颜开……塔城的山花开啦,在新疆的这座边陲城市,五颜六色的花儿向着阳光竞相争彩,伴着如此美景,沙湾县乌兰乌苏镇的樱桃也红啦,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享受农家的味道。走进樱桃大棚里,一个个红色的樱桃挂满了枝头,惹人喜爱,忍不住想冲上去咬一口,这红的似火、红的喜庆的樱桃产自乌兰乌苏镇兰翔农业专业合作社,在这里,人们可体验到自主式采摘,边吃边摘,成了兰翔专业合作社最大的亮点,在樱桃树上,还挂满了福袋,游客在采摘的同时,集齐五个福袋,便可免费领取一袋当地出产的富硒大米带回家。乌兰乌苏镇在打造旅游休闲观光农业上不遗余力,建设了一大批好吃、好看、好玩的旅游观光农业示范点,目前,兰翔农业专业合作社精心栽培的樱桃已经挂果,并且可供游人采摘品尝,兰翔农业专业合作社涵盖国内现有的12个樱桃品种,16座樱桃大棚错落有致,不仅如此,合作社最大的经营亮点便是举全社之力打造林果采摘园,在这里你不但能够就地品尝,还能够体验到自主采摘带给你的乐趣。不仅仅是兰翔农业专业合作社,在乌兰乌苏镇,像这样的自主采摘园还有很多,水磨人家休闲农家乐就是其中之一,每天,这里都要接待无数个来自本地、外地的游客,在这里,人们可以去采摘园采摘樱桃、草莓等新鲜水果,还能吃到地地道道的农家风味。为什么强调这里的菜肴是地地道道农家风味儿呢,首先、从素菜来说,这里的蔬菜都是本地村民自种的蔬菜,就拿水磨人家来说吧,这家农家乐里有8座双面大棚,不仅种植了时鲜水果,还种植了各样绿色蔬菜,在这里,游客可以自主采摘、并把亲手采摘的绿色有机蔬菜做成美食,还能品尝到本地稀有的富硒农产品。众所周知,沙湾县土壤硒含量丰富,约有平方公里,每千克土壤含硒量均值为0.80毫克,最大值约8.20毫克,属较高冨硒水平,是中国硒含量最高的区域,而乌兰乌苏镇就处于富硒带的中部,满足味蕾的同时,还能为你带去健康。品尝完农家小菜以后,到农家大院里转转,游客们可以看到由支小风车组成的塔城山花开了的logo图案,一个个小风车随风转动,似乎在对游人招手,欢迎游人们的到来。
游人在樱桃大棚采摘。
红山网千人同奏“冬不拉”红山网托里讯(记者阿依努尔报道)5月22日,托里县千人谈起了冬不拉一同奏起了冬不拉,新疆“塔城的山花开了”大型网络文化活动在托里县揭开“丰蕴塔城”序幕。当日,民俗风情方队、民族服饰方队、非物质遗产展示方队、民族特色饮食方队等伴随悠扬的琴声,托里县千人同时用冬不拉奏响《和谐》的曲子,第三届“冬不拉”文化节也正式拉开了帷幕。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在场各族群众驻足观看,并博得阵阵喝彩,充分展现了各族人民向往美好,热爱生活的美好景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方队,展现了阿肯弹唱、花毡、芨芨草编制等精品手工艺品,繁荣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民族特色饮食方队,展现了塔巴馕、包尔萨克、奶疙瘩、酥油、馓子、风干肉等;民族服饰方队,展现了哈萨克族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的着装和饰品;哈萨克族最具代表的黑走马方队,展现了游牧文化和现代舞蹈艺术的高度结合。
现场展示哈萨克族烧制奶茶的过程。
很棒!有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