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系统排列中的概念常识:认同、赎罪、和解、双重转移、因他人付出代价而得到的礼物、施而不受、排斥或遗忘、排斥或遗忘、婚外情、恶心、疾病或病症、孩子的国籍、照顾年老的父母、继承、前段关系的孩子、僭越、孩子的序位、孩子应该知道的事、领养、归属感、同性恋、死于分娩的女人、供养、生育、轻率离异、亲密关系、离婚、贪食症、厌食症、瘾癖、恐惧症、神经官能症、肥胖症、背痛
认同
当一个人没有透过模仿或仿同另一个人,甚至不知道或不认识那个人,却有着与那个人相同的情绪感受、行为模式和命运遭遇,这就是『认同』。(身份等同)
一般来说,当我们在家庭系统排列工作坊里做代表,代表某个人的时候,会体验被代表那个人的生活里面有一些“瓶颈”。那是一种很丰富的体验,通常不尽快把它给带出来,会让那个感觉留在代表身上,他们会一段时间带着那段体验,那是一种美好的经验。
可是有时候找不到解决方法,必须要得到导师帮助才可以从那里更好抽离,具体的示范如:(导师对学员说)站起来。你看着你所代表的角色,看他就在你前面,你带着尊敬向他鞠躬,保留这个姿势,带着尊敬,然后身体慢慢的起来,转过身去,然后你现在回到自己身上了……你现在感觉到了?好!
如果代表表现认同了家庭里的某个实际上没有见过的人。可以把他的代表带到面前,看着他,带着爱、尊敬,然后那个认同就结束了。你无法去认同一个在你面前的人。你看见那个人时,爱会从自己心里,到那个被认同的人那里。
赎罪
是引致疾病、自杀、意外和死亡的另一种动力,是来自于赎罪的愿望,但以赎罪作为补偿只会使不幸加倍。在那些重病、发生意外或自杀的人的家族系统排列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得动态情况之一是,小孩会跟随父母亲或兄弟姐妹,那是一个和他们一起死的倾向,他会在深层的心理说:“我将跟随你一起死。”或者他们在背后会有一个奇妙的想法,通常在无意识中他们会幻想着,如果他们死了,其它的人将可以活着。有治疗性的解决方式应是透过接受与和解行为进行。
和解——深深的鞠躬
成年的孩子有时会反抗父母,鄙视父母,向他们提出抗议,又带着父母无法实践的渴望,以为自己较完美,或渴望有较完美的父母。解决之道为深深的鞠躬,这是得到爱的联系的先决条件。
向适当的人鞠躬或下跪能够表现尊敬,恢复平衡与秩序。在我们的文化里,这个动作对于许多人变得有困难,是因为混淆了尊敬的鞠躬行为和必须出自真心的臣服行为。当我们鞠躬或下跪,向某个值得我们尊敬的人表示敬意,身体和灵魂会反映出放松和愉快光明的感觉,那是一个很好的感觉并且有很好的影响。
如果我们拒绝向某个应接受我们尊敬的人表示敬意,那么身体和灵魂就会有压迫感的反应,会感到费力和沉重,因为我们拒绝的原因是不合理的。
当家庭不遵从爱的序位时,孩子们就学会了不重视他们自己的灵魂,以后就没有能力让自己辨认出甚么是真的、甚么是对的。他们很可能会拒绝向适当的人鞠躬,反而会顽固地坚持向不适当的人表示敬意。
鞠躬或下跪也是身体和灵魂两者合一的动作,它在整个家庭系统被完整呈现的排列中很容易被完成。完整的家族系统排列会使鞠躬或下跪的动作得到承认。
双重转移
承继家族中某人的感觉,称之为主体转移;但是这承继之人又将此感觉转移到另一人身上,这就成为客体的转移。此即成为双重转移。
因他人付出代价而得到的礼物
如果所拥有的东西是因他人付出了代价而得的,例如他人牺牲了生命或让出了原本的位置,这些人便可能会牺牲对他有价值的东西或人,例如:健康、孩子,以此作为补偿来得到平衡。
解决之道是:透过感谢和谦卑达到平衡,不论是好是坏,都要向命运鞠躬表示同意,如此就能与命运和谐相处,并且得到自由。
施而不受
只有平衡供求关系,才能保持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如果一方一味付出,就会给接受带来压力,他觉得他也应该付出。如果接受者表示拒绝,因为他不想接受任何东西,那么这种双边关系便会受到损害。谁如果拒不接受对方提供的帮助,表明他想必对方更强,长此以往,这种双边关系便会破裂。
只有父母和子女之间才可以不平衡,因为父母主要承担了给予的角色,将来孩子再把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东西继续传给下一代,到那时这种供求关系才能总体达到平衡。一种良好的夫妻关系不仅要求平衡供求关系,同时要求接受方回报给予方的应该更多一些。这样给予方付出的将会更多,婚姻或伴侣关系会因此更和睦更协调。这种给付关系越好,双方也就越幸福。然而这也会产生一种让有些人感到害怕的影响:感情联系的加深。
相反,谁如果主张“自由”,他对付出投入的份额就不会太大。一个人如果认为他不需要获取,只需要付出,他就是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强,而且很快会感到孤独。婚姻或伴侣关系不可能长期承受这种不平衡。
生活中常常会出现接受者缺乏偿还能力的情况,例如接受方有严重的身体缺陷或疾病。这时感谢便成了惟一的平衡了,如果感谢之词充满尊敬和爱意,给予方到也有了一份得到真诚回报的感觉。
排斥或遗忘
家族中如果有人被排斥或遗忘,另一个成员常会不自觉地认同并代表那个被排斥或是遗忘的人。排列中如果所有人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看,前面就是缺少了一个(些)人。家中如果有被排斥的人,应该将之排入家庭的序位之中,被排斥的人得到了尊重,才不会有人要代表此一被排斥的人。
婚外情
当男人有婚外情,和另一个女人有了孩子,他便须放弃婚姻,和婚外情的女人在一起,因新系统优于旧系统。婚外情的孩子归属于父亲,这孩子有权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且须不计一切代价去跟随亲生父亲。
离婚
父母亲要离婚时,不可以问孩子想要跟谁,应由父母亲商量好孩子归谁,然后告诉孩子他们的决定,如此,纵使孩子反对,也会松一口气,因为他不必在父母亲之间做抉择。一般来说,孩子应该跟着父母之中比较尊重另一方的那位,通常是父亲,所以孩子要跟着父亲。
亲密关系
关于与第一任伴侣的亲密事情,不可以向第二任伴侣透露。当伴侣的关系达到高峰时(高峰为第一个孩子的诞生),伴侣的亲密性会开始减弱,而朝横向多样性发展。关系丰富了,但密切性必定减弱。
轻率离异
伴侣如果轻率地分开,那么在此婚姻之下所生的小孩可能会有自杀行为,因小孩视轻率离异为严重的犯行,是必须赎罪的。
生育
先生的序位优于太太,先生如果想有孩子,而太太却不想,这表示伴侣关系已经结束;如先生不介意,仍决定与太太在一起,太太就必须特别尊重先生。若伴侣中有一方无法生育,无法生育的那一方没有权利要求对方留下来,如果对方仍决定留下来,无法生育的那一方亦要加倍敬重对方。
供养
一段婚姻中,如果有一方仍在求学,受另一方供养,被供养的一方会离开这段婚姻,因为无法补偿。而想要离开的人必须独自离开,孩子要留在受委屈的那一方。
死于分娩的女人
一个死于分娩的女人会在系统中引起很大的焦虑和恐慌。如果家族系统中有此严重问题时,这女人的序位就应该是第一位,而先生是第二位。且应把小孩从母亲的影响范围内带出来,把她放进父亲的影响范围内,因为母亲的系统会加诸这个孩子太大的负担。
同性恋
有某些比率的同性恋者有着异性认同的问题。如果,家庭中没有儿子,女儿有可能代表母亲从前的伴侣;而如果是没有女儿,儿子也有可能代表父亲从前的伴侣,那么孩子就有可能变成同性恋。另一种可能是,同性恋者常会代表系统中被排除的某个人,认同一个被排除的局外人,可能就是同性恋者通常被认为是局外人的原因之一。
归属感
孩子被父母强烈的吸引,对家庭有着醒觉性,知道自己属于家庭,对家庭有归属感,会不顾一切的保护此归属感,宁愿弃自己于不顾。为了帮助其它家庭成员,甚至愿意去死。
领养
领养会断了孩子的根,我们没有权利把别人的孩子占为已有,伴侣其中一方来自前一段婚姻或关系的小孩,亦不应该被现任伴侣收养,如果没有迫不得已的理由而领养孩子,要付出很大代价,不是犠牲自己的骨肉就是失去伴侣。
孩子应该知道的事
流产和堕胎是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与孩子无关,父母不能告诉孩子,如果孩子从某处知道了,也必须忘记。但是夭折的孩子不仅属于父母,更属于家庭,所以其它的孩子应该知道这件事。
孩子的序位
孩子的序位按照出生的先后次序排列。未足月就胎死腹中的小孩,或是出生过程、出生后不久就死掉的小孩,亦依照出生的顺序站在兄弟姐妹之中。被堕胎掉的小孩,如果对这个系统重要的话,通常坐在父母亲的前面,背部贴着父母,而当他们在那个位置时,家庭中的其它成员也能够放松下来。
僭越
孩子不可以干涉父母之间的事,如果父母向孩子提及,孩子也要忘记。当家庭中某个序位较低的人逾越了序位较高的人时,这个序位较低的人便会在不知不觉中有趋向失败、不快乐、于不幸中受苦的行为。
前段关系的孩子
当有了第一个孩子,伴侣之间就连结在一起,对方必须被视为第一任配偶。在前关系中所生的孩子,儿子会在新的家庭中代表他的父亲,会带着他父亲的感受去面对母亲和养父;女儿则会在新的家庭中代表他的母亲,会带着他母亲的感受去面对父亲和养母。如果这第一任男人或女人不被尊敬,后来婚姻中的孩子总会代表他们,在家庭中争取得到承认。
继承
如果继承家族中因不幸而去世的长辈的遗物,应该要退还,否则便是从长辈的不幸中获取利益,将会带来严重后果,称为。
照顾年老的父母
很多成人很难去照顾他们年老的父母,因为在父母面前,这些成人依旧觉得自己像是小孩子般。解决之道为,对父母说:“如果你们需要我,我就会给你们适当的照顾。”
孩子的国籍
父母亲来自两个不同的国家,孩子便有两个故乡,母亲的国家必须受到尊敬,但父亲的国家具有优先级,孩子必须要会说父亲国家的语言。
疾病或病症
1、致病的连结
经常见到的致命疾病的连结,是孩子为所爱的人决定:“我将代替你离去”、“宁愿是我而不是你”或是“我将随你而去”。引致疾病、自杀、意外和死亡的另一种动力,是来自于赎罪的愿望,但以赎罪作为补偿只会使不幸加倍。透过和解行为才是解决之道。
2、疾病的心理因素
如果有人病了,说明在其身上有甚么东西出现了异常。从系统排列的角度看,『罪孽』就是对秩序的破坏,『调节』就是:
重新找回属于本家族的成员。
尊重那些过去和现在不受尊重的人。
让那些因自杀等原因丧失家族成员资格的人离去。
不赎他人之罪。
承认自身之罪。
在治疗重病患者的过程中,还没有见到过患者在家庭方面毫无问题的例子。一般来讲,病情的严重程度与家庭问题的严重程度有关。
恶心
恶心常常与感情受到压抑有关,特别是骂人的话。如果把长期压抑在心头的骂人话全部发泄出来,并想象着自己边骂便盯着对方的眼睛,恶心就有可能消失。害怕面对罪责,但又无法回避,这也会使人产生恶心。
背痛
通常是因为拒绝带着诚挚的尊敬,应向父亲或母亲深深的鞠躬。
肥胖症
同时想死又想活的人会注意囤积食物。肥胖症患者吃的东西要多于身体所需,因为吃就是。
解决之道:在感饥饿的时候就说,当然人们不应把这些解释当做已成不变的教条。对于肥胖症要从医学上寻找原因,当然也有可能还存在着一系列别的心理因素。
神经官能症
起因于爱的阻断。某人因年幼时爱的联系被中断,日后与别人建立关系时,回忆重现,遇到类似情景时,会再次中断他的联系,选择逃避,于是开始恶性循环。过早与母亲分离对小孩内心会造成很深的痛苦,不信任别人。用微笑表达但是同时往往会愤怒、悲哀、消沈,过了一段时间,当想靠近另外一个人,就会在心底勾起以前那份痛苦,就不会再靠过去了。对父亲也有这样情况。往往对母亲更是如此。
神经症者不能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他们保持着原来的那份痛苦。总是回到幼年时举动终止的的那个时候,每次终止表示一份微笑。微笑不是表达靠近,而是表示,是防御性的微笑。
怎样去帮助他们呢?运用幼年时终止的那代表爱的连接的经验。我们需要帮助他重新做出与母亲中断的这个动作,直到达到恢复正常联系的这个目标。
注:重生的仪式,目的是修复早期跟妈妈的联结中断,适应症是精神官能症。罹患精神官能症的人都是很害怕跟人接近的,在伴侣之间很容易就显现出来了。他们想要靠近伴侣,可能自己跨出一步,就停下来了。因为他们开始走向自己伴侣的动作的时候,这种先前所经验的痛就还是记忆起来,那一刻就马上停下来,他们就转过身走开,然后就在原地转圆圈,然后再回到原点。想要开进另外一个人,他们再次记起了这个痛,另外一个循环就开始了,可是这个转圆圈的方式,还是会回到原点,没有办法能够跨越出去,这都是从早期跟妈妈联结中断的动作开始的。
恐惧症
与因感情挫折所造成的压抑性的痛苦有关。如果孩子因死亡或分离失去父亲或母亲,他们会因此生父亲或母亲的气。然而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始终与父母连在一起,因此孩子常常压抑自己的这种不满,于是这种不满或愤怒便演化成了恐惧。他们害怕发泄自己的不满和因此造成的后果,他们宁愿在恐惧的保护伞下需求庇护。
解决之道:让个案回到过去,之道他重新回忆起童年时的那段造成他情感通道堵塞的往事。治疗师以个案父母一方的身份紧紧握住个案的手,直到被转化成愤怒和其它情感的原始之爱,重新成为对母亲和父亲的爱和思念并释放出来为止。
瘾癖
瘾癖的出现乃是由于母亲鄙视她的丈夫,同时更向孩子灌输父亲一无是处的观念,所以,瘾癖是孩子对母亲的报复,因为母亲不让孩子从父亲那里去获取他们所要的。当父亲被尊敬,孩子的瘾癖便会消退。
父亲对戒掉毒瘾,通常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染上酒瘾和毒瘾的患者,他们的父亲往往很早就去世了。
建议酒瘾患者——面前放上父亲的照片并且说:“爸爸,干杯,和你在一起让我胃口大开。”然后他或者她开怀畅饮,喝到不能再喝为止。
厌食症
厌食症的家庭状况是父亲想要离开,而其动力是。当孩子离去,父亲便可以留下来了。所以在厌食症的治疗里,患者在母亲那里比较安全。
解决之道:患者对父亲说:“请你为我祝福吧,即使你已离去。”
对母亲说:“我亲爱的妈妈。我和你在一起。”
患者之所以吃,那是为了活下去,而吐是为了放弃。对此解决的办法是,在想吐的时候对父亲或母亲说:“亲爱的爸爸,我不想放弃。”或“亲爱的妈妈,我不想放弃。”
贪食症
贪食症的动力是,孩子只能接受母亲,却不能接受父亲。由于对母亲的忠诚,孩子由母亲那里接受(贪食),又由于对父亲的忠诚,孩子排斥从母亲那里所接受的(呕吐)。
所谓暴食症就是进食过量,随后是认为造成的呕吐。如果患者学会面对母亲也能接受父亲,暴食症就能治愈,因为在这样的家庭中父亲通常不被重视。孩子吃饭是出于对母亲的爱,接着出于对不受重视的父亲的爱把吃的东西又吐出来。
解决之道:个案对母亲说:“爸爸对于我来说和你一样重要。”
真正理解接受父亲的重要性,这对治愈暴食症非常重要。想吃的所有东西,建议把食物摆放在自己面前并且饶有兴趣地看着它们。在吃之前,可以想象自己依偎在父亲的怀里,让父亲用茶匙一匙匙喂到自己嘴里。在吃每一口之前注视父亲的眼睛并说道:“亲爱的爸爸,在你身边我的胃口特好。我愿意你喂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