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塔城天气
塔城美食
塔城医院
塔城房产
塔城新闻
塔城交通

塔城那两座美丽的塔

塔城那两座美丽的塔

杨峰

中哈边境城市塔城,是新疆一座美丽的城。数百年来,多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汇,这座城市名称的由来,也就有了各种不同的解读和版本。比如,说塔城是蒙古语“塔尔巴哈台城”的简称,因塔尔巴哈台山而得名。但我却由”塔”字上,联想到了城内双塔公园里的那两座美丽的塔。

两座塔的名字叫哈纳喀及赛提喀玛勒清真寺宣礼塔,它应该是这座城市最久远的建筑之一了,用它来为塔城的“塔”做注解,在我看来,也算不上是牵强附会,谁让它拥有着那么久远而又美丽的两座塔呢?

别看这一双久经了历史沧桑的古塔,默默无闻地耸立在繁华的、车水马龙的大街旁,没有多少人留意它们,可它是塔城历史文化的变迁和久远岁月的见证。象一位历尽风雨沧桑的百岁老人,巍然屹立在边城日新月异的建筑群中。以独特的造型、静穆地向四方来客昭示这里曾是中西文化的一个交汇点。

据史料记载,两座塔和早已不存在的塔下的主体建筑——乌兹别克清真寺,修建于清宣统二年(年),距今已有年的历史。另有一说是建于清光绪十一年(年)。是当年一位很有社会声望的乌兹别克人艾则孜阿吉牵头集资兴建的,但据说清真寺里的两座宣礼塔,却是由乌孜别克人沙米克江的妻子捐出自己的私房钱增建的。这就很有些特殊性了,为这两座塔和清真寺平添了一段令人新奇的佳话。在我的想象中,那位沙米克江之妻一定是乌孜别克族中很有豪气的一位杰出女性,是一位十分虔诚的穆斯林是不必说的。肯定是位能力过人,有大格局的人。其丈夫也肯定是一位生活的强者,不然他们不会有如此雄厚的经济实力,因为她捐出的仅是自己的私房钱。她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只留下丈夫沙米克江妻子的一个名份。我想,就这也可能不符合她的本意,只是为了要有一份建寺捐款和支出的明细账,记账者就只好写了某某人的妻子。大多数的时候,穆斯林为建寺捐款是不留名的,他们捐款不是为了扬名,不是为了光彩,不是为了炫耀,更不是为了图什么回报。向清真寺捐款是没有多少之分的,他们只想悄悄捧献一颗虔诚的心。这是被他们所秉持的文化所决定的。其结果他们虽没留名,却让那两座塔高擎起了一种崇高精神,标志着一种文化的圣洁与高品位。

宣礼塔的设计、施工者是维吾尔族工匠孜亚努牙。可以想见,这是一座多民族共同打造、也熔今铸古了多种民族审美观的建筑艺术精品。

那么,塔有多美呢,如果把你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向前推移一百年,你就会发现,这是集中了当时最时髦的建筑构思和审美观念聚合而成的一项建筑杰作。塔高二十二点零六米,底座、塔身、塔顶、均为八角形。塔身每面都有砖雕的五组浮雕,或花卉、或菱形、拱形窗棂,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显得素雅庄重,气度非凡。顶上有八角形观楼,塔顶为尖三角形,虽是中亚风格,但也吸收了欧洲中世纪哥特式教堂建筑的一些特点。

两座塔相距大约二百多米,原先宏伟的、中亚特色鲜明的清真寺主体建筑就座落在两塔之间。从建筑设计到施工技术,都集中反映了清末新疆社会的文化状态和经济水平。

可惜,它没能逃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历史上的那场文化浩劫。文革期间,它屡遭红卫兵的破坏,在”破四旧”的”壮举”中,把燃烧的气油瓶不断扔向屋顶,昔日的辉煌,变成了红潮中的罪孽的象征,当年的修建者如果在天有灵,他们是怎样也无法明白这究竟是怎么了。他们肯定在瑟瑟寒风中伤心地流着泪雨,惊恐地不知道如何是好。甚至于连夜晚云层中的那一弯新月,也会在惶恐和无奈中被吓得躲进云层深处。尽管月亮见识广,它相信这样惊心动魄地毁坏清真寺的行为今后还会发生,但它绝对想不到会让汽油瓶烧得如此惨烈。

被灭顶之灾摧残得最终无法修复的这座清真寺,于年前后因部分坍塌而被彻底废弃,只幸运地留下了两座宣礼塔见证着历史。据当地的老人说,那座清真寺可是一座无以伦比的精美建筑。素雅、大气、简练而厚重。仅由那两座美丽的宣礼塔,我们也能想象得出它是多么的俊美。

古迹的留存,是当代人文明的象征,也辉映着当代人的自信。为了给后人留下一点念想,最终,政府拆去了除两座高塔之外的其它残留,把这里开辟成了公园,供人们游览怀古。观赏这两座塔,我们仍能想象得出当年这座风姿独特的清真寺的宏伟和壮丽。

乌孜别克族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其实在新疆并不多,它的失去就让人感到格外地可惜。我相信塔城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曾经或者至今仍保留着不同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回族人的大屋顶飞檐的中原风格,维吾尔人的砖砌高大门楼的中亚风格,体现了伊斯兰建筑文化的多样和多姿。而乌孜别克族带有一点欧化的建筑风格。更为这片土地留下了这个独特民族在这里生活繁衍的印记。

乌孜别克族的先民是由定居在河中地区属于印欧语系土著与11至15世纪之间迁徙来的钦察人、卡鲁克人、蒙古化的突厥部族、蒙古各游牧部落长期通婚混合而成的。

13世纪,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的封地是额尔齐斯河以西地区。而术赤之子昔班,封得了从乌拉尔一直延伸到额尔齐斯河上游的广阔地区。昔班的后裔于14世纪初接受了伊斯兰教后,于年成功地联合了整个地区的游牧部落,最终形成了乌孜别克民族并成立了乌孜别克汗国,

中亚细亚的河中地区与中国新疆毗邻,地理环境相似,经济文化互补,乌孜别克人的祖先们很早就开始迁入我国新疆地区。现在大约1.4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北疆乌鲁木齐一直到塔城带,南疆则集中在喀什、和田、莎车等县市。一般从事商业、手工业或者教育、医疗、文艺等行业。在农村则主要从事园艺业和农牧业。他们使用的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但普遍都会说维吾尔语,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他们善长雕刻,注重礼节,尊重长者,说话行路先礼让长者。男人相遇,手放胸前鞠躬后握手;妇女相见,手放胸前鞠躬后又拥抱。除了信仰伊斯兰教而衍生出的各种生活习俗外,他们能歌善舞,并且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文学。《阿勒帕米西》是流传广,影响大,有口皆碑的英雄史诗。可见这个民族历史上吸取了多少种民族文化血液,才打造出了自己完整的文化。相信所有用心的学者,都能从这两座塔的建筑美学中窥视到他们历史文化及生活习俗的影子。

一个源自乌拉尔地区的民族,审美观中必然会存留着欧洲文化的印迹,所以他们留在新疆大地上的清真寺就必然有了一些特殊性。有人曾幻想过能否照原样在原址重建那座清真寺。但在我看来不仅时代已不允许,就是重建,也已失去了该有的意义。顶多添了一个礼拜的场所。既没有古迹的意义和价值,也并非再造了原先意义上的厚重的真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是无形胜过有形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曾经的存在,能给人们留下思考与怀想,从而能化为精神力量,从这个角度上说,比实有其物意义更大。一座城市,该有一些标注这座城市历史的遗存才是完整的。让过去留下一些足印给现在,让现在能眺望过去走过的路,虽算不上是一种时间隧道的穿越,但能给当代人留一点值得自豪的标记,来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应该是一种必然或必须吧。

没有青石铺就的小镇古道,很难让人相信这里曾经是古道,就如同没有寿斑的老人的脸,会让你觉得不真实。我似乎觉得,有了这两座塔,塔城这个地名才算真正名正言顺了,也才让塔城显得格外饱满、富足和丰饶了。塔城的历史相比中亚地区许多古老的城都,当然不算太长,但是再短的河流也有它的源头和流程。这两座塔的重要意义在于历史是不能被忘记,更不能被割断的。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哈纳喀及赛提喀玛勒清真寺宣礼塔这样的建筑,塔城地区的许多历史文化形态的挖掘可能就缺少了该有的历史参照和依据。我们的文学艺术家和历史学家们什么时候能把目光投向这些苍老的建筑遗存,从而能把这个地区各民族的灵魂史较为完整地呈现给世界。

(想读作者其它文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chengzx.com/tcyy/72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