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茨中,很多当地人都会种植葡萄以及酿造葡萄酒,这里所种植的葡萄品种主要是华夫人和玫瑰蜜,在它们的祖国-法国,却早已绝迹。
说到茨中,很多人或许对这个名字很陌生,它地处澜沧江峡谷两岸的一个缓坡地带,平均海拔米,居住着藏、汉、傈僳、纳西、白族、怒族等七种民族,主要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七种民族,三教并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享有小香格里拉的美誉。
从丽江到茨中,如果要一日到达,不仅路途遥远,而且也不太安全,所以我选了中转站塔城先住了1晚,而从塔城出发到茨中,还需要4个小时车程,一路上风光极美,所以不时都会停车驻足。
早上从塔城出发,一路上走走停停,到了茨中已是下午,而行走了一天,必须吃一顿好的,因为住在安静的茨中村里,所以我选择在酒店用晚餐。食材都是当地农民自己种的和养的,南瓜土豆汤,拌青笋丝,炸茄盒,炒牛肉和饺子,菜式虽只普普通通,但绝对美味。
第一天走了太长的路,所以晚上便选择早早睡觉,不过并不妨碍我看一会澜沧江峡谷间的美丽夜空。
旅行中的早餐总是比在家里丰盛,现打的酥油茶,青菜粥,猪肉面,藏人家中刚刚挤出来的鲜牛奶,当然还有温暖的火炉,而吃饱吃好,在藏区的高海拔地区非常重要。
这次住的茨中村,地处澜沧江峡谷两岸的缓坡地带,百年前法国传教士的到来,为这里带来了名为“玫瑰蜜”的法国波尔多葡萄品种与红葡萄酒酿造技术,现在这里家家户户都种葡萄和酿酒。漫步其中,就像回到了《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描述的“香巴拉”。
所以,吃完早饭去葡萄园转转,你会有一种来到法国南部的错觉,而如果恰好是10月中旬前后来到茨中,还有机会去亲身参与采摘与酿造葡萄酒。
澜沧江边藏族人家的午餐,虽简单却舒服,到当地人家中吃一顿饭,是我每次旅行中的保留项目。第二天中午做客的是藏族阿卓大哥的家,他的孩子在县里工作,平时家中就夫妻俩,而去的那天中午,正好他请了几个师傅帮忙维修家中猪圈,中午停工的时候,我便和大家一起吃了午饭。
这里没有考究的酒窖和橡木桶,但依然可以酿出风味独特的葡萄酒。
阿卓大哥学习葡萄酒酿造已20年。他家园子里有4亩多葡萄,每年生长期为4-10月,10月上旬采摘,大部分被国营葡萄酒厂收购,自己留下来的,经过一个多月酿造,然后存放到塑料筒和大缸里,每年葡萄酒产量约斤。
在阿卓大哥家吃完午饭,我便顺着来时的路溜达回酒店,也就半个多小时。然后便是到自己房间的阳台,找一张舒服的椅子,抱一本有趣的书,冲一泡喜欢的茶,看看书,顺便在阳光里做做梦。
来茨中,住一天绝对感受不到它的好,至少要呆2晚。而在松赞茨中这个10间房的“小”酒店里,一样可以来一次光影中的异域之旅,第二天晚我还在酒店活动室里看完了纪录片《寻找小活佛》,一个多小时的真实影像中,让人动容于僧人对佛法与信念的执着,也明白了,这片土地所感染我的那些纯真心灵源于何处。
茨中教堂,历经百年,它不但记录了一段澜沧江流域宗教传播与融合的历史,也源于法国传教士的到来,当地居民掌握了葡萄种植与酿酒的技术。
茨中之所以出名,很大程度上源于茨中教堂,在笃信藏传佛教地区,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奇迹。这座由法国传教士修建的教堂,年竣工,之后成为天主教“云南铎区”主教堂。这次来茨中,我前后去了3回,还碰上做弥撒,场景如同1个世纪前的影像回放。
好莱坞年版电影《失去的地平线》海报其实,这座茨中教堂便是香格里拉这片土地的象征和浓缩,也是中法友谊的见证。礼拜时节,走进教堂,便可聆听“山民们一遍遍唱着给主的赞美诗”,好似闯进了詹姆斯·希尔顿在《失去的地平线》一书中所塑造的人物,法国传教士佩罗的故事中。
到了真正要与茨中村,与松赞茨中酒店的员工道别的时候,还真的有点不舍,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想要简单快乐的生活,但却又贪恋大都市的繁华与光影。或许等到真正阅尽的时候,我便会寻这样一处“世外桃源”住下,每天散散步,种种花,发发呆,写写字,当然还有每日一定要有的活动,不是喝酒,而是饮茶。
推荐理由:这里就是一处世外桃源,一个藏在澜沧江高山峡谷间的现实版“香巴拉”,除了见证不同宗教和睦共处的传奇教堂,这片土地上还有那阳光灿烂里的葡萄园和快乐农家。不论是到当地人家中吃一顿饭,喝一杯他们自酿的葡萄酒,还是回到酒店的阳台里,泡一壶茶,在光影中做做梦,都是快乐的。
综合评价:4.6星(不论你只是来此快乐地发呆几天,还是为了探访那传奇色彩的教堂,这里都值得你住上几天。)
地理位置:4.6星(虽地处藏区,却没有高海拔地带的不适,而且还有充沛的阳光与美味葡萄酒。)
建筑设计:4.星(标准的藏式建筑中,我最喜欢房间阳台与酒店入口道路的设计,前者适合发呆,后者适合穿越到某个久远故事里。)
服务餐饮:4.6星(简单食物与服务,却让我好似住进了藏人朋友舒适的家中。)
特别体验:4.星(在百年教堂里听不同民族的祈祷,在阳光灿烂的葡萄架中行走,而这一切居然是在发生在云南的藏区。)
catwalk(猫叔)你的支持,是我行走与写作的动力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