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新、杨珏、姜楠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导读]人口是文明演进和国家发展之基础的基础。对于一国内部而言,把握不同区域的人口结构差异,是完善国家治理所必做的“功课”。本文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以及最新统计年鉴等数据,从结构差异视角分析了新疆人口转变的突出特点。相比于全国,新疆仍然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人口,新疆人口转变要比全国要晚十多年。从其转变内部的结构差异看,南疆慢于北疆,农村慢于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慢于汉族人口,而以流动人口为主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则具有自身特殊的人口转变轨迹。研究发现,从年开始,少数民族人口出生率几乎保持在20‰以上,同时人口死亡率下降十分明显,从年的10‰以上,下降到年的5‰以下,死亡率的水平和全疆平均水平相差不大,而出生率却大大高于全疆平均水平。而汉族人口的出生率则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并随着迁移人口的定居,出生率的下降,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化。这种转变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新疆发展过程中多种问题并存和叠加的基础,为我们理解和构想边疆地区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的特稿,完整版原载《西北人口》年第3期。感谢作者授权,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思考。
结构差异视角下的新疆人口转变
▍引言
经典的人口转变“理论”即第一次人口转变,是概括描述18世纪后期以来一些西欧国家因为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变化而出现的生育和死亡下降的现象。该理论指出伴随着西方工业化、现代化,人口都会从一个以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近乎静止的状态,转向一个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的人口状态。传统人口转变理论雏形是由法国学者兰德里年于《人口的三种主要理论》一文中率先提出的,后来许多著名的人口学家又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虽然作为一种现实,人口转变这一过程至今只完整出现于部分国家和地区,而且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各不相同,但是作为一种理论模型,它揭示了人口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在后发国家中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和预测性。
20世纪中叶之后,广大发展中国家纷纷从殖民统治中独立并走上现代化道路,而其人口转变也陆续启动。针对20世纪二战以后广大发展人口转变自身的变迁过程和特点,美国人口学家安斯利·寇尔(AnsleyJ.Coale)指出,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生育率转变较之于死亡率变化的滞后性,而这种滞后的后果则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规模的迅速膨胀。诺德斯坦(Notestein)就曾指出,“死亡率相对迅速的下降是对外部变迁的反应,因为人类总是渴望健康。然而,生育率的下降则有待于旧的社会经济制度的逐渐消失和有关家庭规模的新观念的逐步确立。”可以说,在二战结束以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中,人口生育率滞后于死亡率的变化是一种普遍现象。
自新中国成立,伴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医疗水平迅速提高,我国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开始了人口转变,短短不到50年时间就基本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人口转变历程。与西方发达国家传统人口转变不同,首先,我国人口转变的动因不同。我国人口转变除了现代化的内在驱动力之外,还有人口政策特别是生育政策的强力干预,这是我国后半段人口转变的突出特点,被学界称之为外生型人口转变。其次,虽然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传统意义上的人口转变已经完成,但是其内部存在结构性差异,广大的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教育医疗条件基础薄弱,又有不同于内地汉族人口的生育政策,使得其人口转变与西方国家内部相对同步的人口转变不同,中国人口转变存在其不平衡性。
聚焦新疆,在不平衡的全国人口转变过程中,新疆人口转变有相对滞后性和结构差异性的特点:
滞后性是相较已经完成了人口转变一段时间的全国人口平均水平而言的。对于处在转变末期阶段的新疆而言,这种滞后性主要是指生育率转变的不稳定性。
结构差异性(即内部不平衡性)是指,不仅新疆整体上经历的人口转变历程不同于国内其他省份,而且其内部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兵团与地方也经历了不同的人口转变路径。
本文尝试以结构差异性视角来描述新疆人口转变的过程,呈现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中边疆地区相对完整的人口转变模式;为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更基础的参考依据。
(点击上图读解《文化纵横》8月新刊)▍新疆人口转变的研究视角
笔者按照宏观现代化进程和结构差异的视角来对新疆人口转变进行划分。所谓结构差异性视角是指从总体内部异质性入手,从内部差异划分着眼,按照最能反映总体内部差异的特征来划分总体,这样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描述分析新疆人口转变,从而实现在内部差异性中把握总体。
首先,从区域发展视角来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祖国西陲,全区总面积达一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六分之一。天山山脉将新疆分为三个区域,通常称天山以北为北疆,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东麓为东疆。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生产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三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就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年北疆为元,东疆为元,而南疆仅为元,南疆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北疆和东疆,三个区域呈现出明显的发展梯度。社会经济发展是人口转变的原动力,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必然带来三个区域不同的人口转变路径。所以分别考察并比较北疆、东疆和南疆人口转变能够更好地展现新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人口转变过程。
其次,从民族属性和人口政策上来看,新疆是多民族、多文化和政策差异地区。据年新疆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年末新疆总人口.7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6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3.51%;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人口达.01万,占新疆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7.36%。信仰差异背后也是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差异,这种差异直接体现在居民看待生育、死亡和迁移的态度和具体行为上,这种不同的宗教文化影响了人口转变的轨迹。同时由于我国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在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差异,不仅生育控制的尺度不同,而且执行的严格程度也不同,这必然导致其人口转变的后半段即生育率转变,产生少数民族和汉族人口的差异。所以考察新疆少数民族和汉族人口的转变,能够发现新疆内部不同民族人口群体和不同生育政策干预下的人口转变过程。
最后,从人口属地建制构成来看,新疆存在着与内地不同的生产建设兵团。生产建设兵团是一个特殊的行政区划单位,作为全国最后一个生产建设兵团,兼具戍边和屯垦两大职能,实行“军、政、企”合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设兵团、师、团三级,团级单位除团场之外还有六个县级市。在兵团除了大量的部队转业人口,还有大量的外迁人口,是一个以迁移变动为主的区域,人口转变过程也深受其特殊人口结构的影响。年年鉴数据显示,年末兵团总人口.56万人,其中汉族人口.75万人,占兵团总人口的84.88%,是一个在少数民族自治区内汉族占绝对多数的特殊区划单位。这种特殊的人口构成使得兵团表现出不同于新疆作为整体的人口转变过程。同时,兵团呈现出新疆特殊的开放人口与新疆地方相对封闭人口的转变差异。
综上所述,笔者将会从经济发展区域、民族构成、兵团建制三个角度对新疆人口转变进行描述和分析。新疆在这里是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一行政区划,并不是宽泛的地理概念或是文化概念。新疆人口是指自建国以来自治区区内的人口(自治区虽在年10月1日成立,但早在建国之前自治区雏形已经形成)。描述和讨论新疆人口转变就是聚焦于这一特定时空之下的人口转变的历史过程。
▍新疆人口转变概述
新中国成立伊始,新疆人口转变同全国一样开启(见图1)。按照人口转变理论的四阶段论来看,新疆人口转变的第二阶段始于建国之初,即死亡率下降阶段。几乎所有的人口转变都是以死亡率的下降为开端的,死亡率在解释(第一次)人口转变中扮演了一个中心角色。在人口转变的第二阶段,死亡率的下降带来人口数量的激增,尤其是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后发优势使得各种医疗技术和设备能更快地投入使用,从而使死亡率下降得更快。
新疆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就体现出了这种后发优势,当然这也有建国后的医疗福利制度的作用,比如赤脚医生制度。在新疆人口转变的第二阶段(~),死亡率从建国初的近21‰下降到年的9.4‰,在此期间新疆虽然也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但死亡率波动并不大,没有高于出生率出现人口负增长。年新疆人口死亡率已经降至7.8‰,并一直持续低死亡水平,由此对新疆人口数量的增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出生率来看,建国初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在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短暂的下降之后,新疆人口出生率从年至年继续维持了十多年的30‰以上的高水平,年还一度达到了42.26%的峰值水平。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新疆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是由迅速下降的死亡水平所主导的,而随后的人口转变更多的是受出生水平变化的影响(见图1)。
图1新疆自治区~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资料来源:《新疆人口统计年鉴》《新疆人口统计年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