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在天山脚下库鲁斯台草原行驶。新华社记者李京摄
五月下旬,丰饶的天山北麓由春入夏,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的塔城地区也迎来了旅游旺季。车辆行驶在开阔的库鲁斯台草原,奔向蒙着薄云“面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天山,经过零星点缀在花丛中的毡房,左手边是欢快的马群,右手边是腼腆的羊群……
△天山脚下库鲁斯台草原上的羊群新华社记者李京摄
△游客在库鲁斯台草原游玩。新华社发
北疆景色壮丽、旅游资源丰富,塔城的蓝天牧场、民族风情与其他地区一脉相承,然而却有着独特的气质。
△裕民县吐尔加辽草原新华社记者李京摄
△佛山脚下含苞待放的郁金香新华社记者李京摄
塔城的山花并不娇艳绚丽,它们把自己悄悄地藏在草原中,有时甚至偷偷地开放,一不小心,还会被牛羊吃掉。只有走近天山,走进牧场,才能在幽静的山坡拐角一睹真容。
△游客在裕民县吐尔加辽草原上赏花。新华社记者李京摄
和这些小野花一样,塔城的风景贵在清新天然,即便是满眼相似的草原山坡,在静谧身后也有着狡黠活泼的一面,穿梭在云中的阳光会突然点亮一座毡房,而山脚下的牛群可能会突然“一言不合”打起架来,冰凉的雪堆里会绽放夏天的花朵,凛冽的山风也能吹来金色的阳光。
△双湖风景新华社发
△油菜花新华社发
△库鲁斯台草原新华社发
城区同样安详静谧,干净整洁,天地的广阔,似乎可以消解掉游人的吵闹声,让人放空心情,与自己对话。
△游客在裕民县小白杨哨所留影。新华社记者李京摄
位于巴尔鲁克山脚下的小白杨哨所是歌曲《小白杨》的创作发源地,原为塔斯提边防连前哨。歌曲中的小白杨树由边防连锡伯族战士程富胜在年带到哨所栽种,在条件极其艰苦的状况下,用节约下来的生活用水浇灌,十棵树仅成活了一棵。年,诗人梁上泉来到边疆采风,有感而发,与作曲家士心共同创作了歌曲《小白杨》,并由歌唱家阎维文唱传开来。汉、哈萨克、维吾尔、达斡尔、蒙古、回、塔塔尔等民族在这里扎下了根,和睦相处。在塔城市,两个民族以上组成的家庭占到了22%,个别地区高达37%。
△在乌苏市哈萨克族环卫工人热黑玛?苏勒坦家,她的女儿在教汉族的福甜甜弹冬不拉。热黑玛先后收养了汉族智障弃婴福甜甜和维吾尔族瘫痪女婴阿曼古丽,视如己出。新华社记者李京摄
△热黑玛?苏勒坦家人合影新华社发
塔城的许多居民都会说至少两种以上语言。作为游客,不会语言也不要紧,塔城的音乐和舞蹈会成为交流的一把钥匙,你会惊讶地发现,这里的市民随便拿起一把手风琴就能拉弹一段旋律。当明月高悬,意犹未尽的人们从欢快的舞乐中走出,买上一小杯塔城俄式冰淇淋,自然的清香味就如同夜晚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塔城市手风琴博物馆新华社记者李京摄
作为新疆唯一一家手风琴博物馆,塔城市手风琴博物馆于年12月建成后投入试运营,目前只接待团体预约游客。平方米的展区收藏了中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乌克兰等10个国家架不同品牌的手风琴,最古老的一架已有年历史。这些展品均为塔城哈萨克族音乐教师道吾然的个人收藏。手风琴是塔城地区哈萨克、维吾尔、汉、蒙古、回等各民族喜爱的民间乐器,从大型演出到街头广场休闲娱乐,到处可以看到民众拉奏弹唱、伴乐起舞的身影。
△塔城市手风琴博物馆新华社记者李京摄
塔城的饮食体现了多民族家庭生活的特色。想象一下吧,在一个由六个民族组成的家庭中,你能够一下子吃到各民族的代表性美食。“吃货”们来到这里,要是不多呆上几天,肯定会发作“选择困难症”。
△多民族家庭的家宴招牌菜——左上:哈萨克族菜肴“绵羊盖被”,由面食和羊肉做成;左下:达斡尔族菜肴“风干鱼”;右上:“俄式煎蛋”;右下:回族菜肴“八大块”,用鸡肉做成。新华社发
塔城的另一种气质,可以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来形容。从年起,塔城地区就成立了“官立初等小学”,也就是今天塔城市第二小学的前身;年在这里诞生了新疆第一所女子学校,并涌现了塔塔尔族的古兰丹姆、维吾尔族的曼热亚木等著名教育家。走进塔城市教育博物馆,人们会了解到陈列在这里的各族优秀教师的事迹,他们为塔城传承多民族文化、建立包容和谐与尊重知识的氛围奠定了基石。
△塔城市教育博物馆内的俄罗斯油画。这些画作是由塔城市艺术家临摹的俄罗斯艺术家列宾等人的名作。俄罗斯文化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华社发
△90岁高龄的塔城地区著名教育家、慈善家曼热亚木向记者学习使用新华社维吾尔文新闻客户端。作为教师、校长的曼热亚木在塔城教育岗位上工作了42年,退休后创办“天使妈妈”协会,资助贫困辍学儿童继续学业。新华社记者李京摄
这个夏天,为了草原,开上一台马力十足的越野车;为了山花,戴上姑娘最艳丽的头巾;为了啤酒和冰淇淋,为了雪山与郁金香,为了驻守边关的小白杨,来看一看美丽的塔城,看一看祖国西北边陲的美丽家园吧。撰文:李京编辑:吕迅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