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快乐贪食症”
?文/LM
如何让人快乐起来?这是很久以来人们总在追寻的一个问题。从最早的原始壁画和舞蹈,到现代的网络游戏与综艺节目,快乐似乎总围绕在我们身边。每个人,哪怕是最贫穷的流浪汉,也有能力和时间快乐一下。
在某种意义上说,快乐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因为身份地位和经济财力而改变。一个富人每天能得到多少快乐,穷人就也能得到多少。说不定富人因为忧心自己的所得所失,快乐还更少些。追寻快乐,可算是人的一种天性。但时代毕竟不同了。相比几百年前,人们追寻快乐的手段多了许多种,可难度,却也大了很多。
人们会因为外界的刺激而产生快乐的感觉。那一个人会面对多少外界刺激?不妨做个实验。
在看到你喜欢的电视节目时,不要像以前那样,每逢插播广告时就离开去冰箱拿东西吃,而是认真看完这些广告。手里准备好纸和笔,查一查电视屏幕的画面在这期间变换了多少次。当一个新人物或新场景出现时,就在纸上做个记号。广告休息时间结束后,算算总共看到了多少次画面变化。
广告时间显得很漫长,但按照电视台的规则,每次大约插播的广告只有三分钟。你可以先预测一下,会有多少变化?10个?20个?
实际上,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人们的大脑很自私,它已经习惯了沉浸在急迫回应的状态中,因而人们会下意识地接受飞快的视频信号。根据统计结果来看,平均三分钟内,广告商会塞个以上的不同画面到人的大脑中。
好莱坞的最新火暴大片,也应用了这一心理原理。当然,它的新画面数量比广告略少,但也远远多于你的估计。
做个对比:在老电影《卡萨布兰卡》里也同样截取三分钟,画面的平均更换频率是多少?只有8个。
这一显著差异,其实正说明了现代人的心理紧张和激动倾向。人们已经过分依赖于急迫回应状态,习惯让它来支配自己的生活,从而成为“快乐贪食症”患者。人们追寻快乐,就像饥饿的人追寻食物。为了能够毫无顾忌、放肆地玩乐一时,不惜用一切时间去寻找新的刺激,让自己置身于每日的奔忙当中。但这种奔忙得到的快乐只是一瞬,然后人们不得不再次进入寻觅的过程。
换言之,我们生活中的快乐,其实并不是太少,反而是太多了。
如果把一个人的生活比成一根数轴,那么我们可以把快乐定为正向,把悲伤定为负向。人的情绪,就由生活中的刺激所引领,在零点的附近滑动。有的人天生敏感,有的人则比较迟钝,但不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有一种倾向,就是努力把自己向数轴的正向滑动。
然而,数轴的零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位置,其实取决于一个人的相对心理状态。当快乐的刺激物不断出现时,每次的刺激都会让零点移动。刺激的最终结果,就是人们会渐渐失去体悟快乐的能力。
20世纪中期香港出品的武打片,虽然当时风靡全国,可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就会觉得它让人昏昏欲睡。我们那已经被高科技和电脑制作养刁了的眼睛,再不会去欣赏钢丝绳轻功,更不用提真功夫了。
现在还有几个人听卡带呢?Mp3代替了立体声收录机和组合音响。科技的进步正如快乐的进步,零点也在不断偏移。然而区别就是:科技遵循摩尔定律,可以不断发展;快乐却是人内心的感受,始终只能在正负阈值之间滑动。人们渴望追求快乐的欲望,却让自己渐渐失去体会快乐的能力,这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讽刺。
想要找回快乐?不妨从那些还没丧失自己赤子之心的孩子身上找寻秘诀。看看孩子的眼睛,你会发现,他们才掌握着快乐的真谛。
“快乐贪食症”正是一种现代人的心理障碍。它阻碍了人们去发现快乐、体会快乐,却让人把精力全集中在了追寻快乐和占有快乐上,简单地把“快乐”等同于“刺激”,从而忽略了人把“刺激”转化为“快乐”的内在过程。它鼓励人去追求自己的发展,全然忽视其他人,也不能体验人生细微之处的美妙。
美国作家杰克?科恩菲尔德说:如果我们不能在最简单、最平常的事情上感受到快乐,不能彼此联系,不能用心去感受赐予我们的生命,那么即使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对我们也是无所谓的。
正如“快乐贪食症”。
本文为LM原创作品,插画丨LM
转载请注明来源:毕淑敏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怎么去昆明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