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份,我停止跑步,这项坚持两年的运动终于不再使我感到愉悦。
在停下来之前,我总会在晚上八点多往嘴里塞一大堆食物。吃完后产生强烈的负罪感,这种负罪感竟成跑步动力:去消化。
到了凌晨,我又会疯狂吃食物。一点不饿,可控制不了。
一边吃,一边绝望。
五个月后的现在,在吃精白米面前,我还是会下意识计算卡路里,得说服一下自己。晚上也还会想吃东西。不过,终于不再暴食。
对于“自我”的状态,现在才算是松弛了下来。
1
三年前,自己高中毕业,俨然一个浮肿的女胖子。走在路上,会被行人注视。
想着大学了,不能这样下去。从那会儿,“减肥”成了关键词。
跳绳、少吃食物都没能在大学第一学期瘦下来。第二学期我计划跑步,没抱特别期待,只为了每天的饮食能在睡前消化掉,别继续胖就成。
惊喜的是,稳定三餐,不吃零食,每晚跑步一小时。体重竟稳稳下降,一个多月后,成了斤。终于可以扔掉宽松的牛仔裤。能感觉到来自身体内部的轻盈感。
不过,斤也成了节点。
减肥的人都知道“平台期”——一个传播较广泛的说法是,因减肥摄入较少热量,一段时间后,身体适应,体重不再降。这时要么摄入更少热量,要么加大运动量。
我开始严格节食。戒掉晚餐、零食、主食。
吃中饭时,会准备一杯水,在食堂里买了菜,吃之前先涮一下。
晚上跑步也增加时间,两个小时成了家常便饭。我一度以为自己过上了最健康的日子。
一个月后,体重降至斤。
“为什么只有3斤?”严格节食,却收效很小。这会儿,减肥成了与体重称上数字的计较。
情绪开始被数字时刻影响。要是轻了,当天会很开心,允许自己多吃一点。重了,就舍去中饭,晚上跑量更多。第二天看到又轻了,又允许自己多吃一点。
这成了一个循环。慢慢的,“多吃一点”不再是“一点”。
因长时间不吃主食,身体极度需要碳水化合物。本打算只吃一个饼,吃完后负罪感很快作祟:反正破了戒,不妨放开吃个饱,明天更有动力减肥。
可能已吃掉了三顿饭的量,还停不下来。之后是被更大的负罪感包围,再被更大的胃口吓到。
逛过一段时间的断食吧。
很多减肥者,都听过“断食减肥”的说法,并对此跃跃欲试。
我也断了食,连续11天未吃东西,只喝水。
脸色苍白,走路无力,可体重确实在下降。被人说“你瘦啦”,感觉值得。尽管过快降低的体重只是假象。
11天后,觉得实在有伤身体,回归了正常饮食,却发现因为断食,心理对食物有了更大渴求。暴食时,吃的东西更多。
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我一直处于这种失控中,一周平均两三次。
到上一学期,一周七天,有五六天在暴食。
上一学期开始实习。象牙塔外看到了自己拙劣,也变得焦虑了很多很多。
清楚这是大多数大学生都会遭遇的过程。可问题在于自己一直不懂解压。
我开始半夜吃东西。
熄灯前,去买一大堆面包、酸奶、甜食。熄灯后,撕扯食物包装袋的声音在黑暗里簇簇作响。我经常吃到撑得根本睡不下去。
看过一些帖子,暴食者自言会边吃边哭。我一直没哭,但被一种哭不出来的,更深的绝望包围。
本不该是这样子的。
可失控了。
第二天早上,胃里食物并未消化。情绪更低落,无法面对自己。
也失去了对食物的判断。学校外有一条生意旺盛的小吃街,常常从头走到尾,不知该吃什么。仿佛吃了啥都会长胖。
而回到宿舍,又是暴食,吃掉各种垃圾食品。
这种心理冲击也是让暴食者更脆弱的一个原因。就像挥之不去的心瘾。也有点像毒品。
暴食也带来了更深的孤独。因为减肥,我减少了和朋友、室友约饭,约玩的次数。
大多时候,形单影只。
更加迫切地,想回家了。仿佛只有家人,才能帮我。
Jo,21岁,暴食症患者。
她看起来并不胖,但她讨厌自己的身材,不照镜子。
暴食症在医学上被称为“神经性贪食症”,是一种饮食障碍。
西班牙摄影师LaiaAbril以jo为主角拍摄了作品《糟糕的一天》。
jo一想到自己就觉得“恶心”。
因此没把情况告诉任何人,包括男朋友。
在其他人眼里,jo相安无事。
这种在人前的正常表现也使暴食症成了最难诊断的饮食紊乱病之一。
2
多亏了母亲。
寒假在家的一个多月,她把吃饭的时间专门固定成早上十点半和下午三点半。
早上,她搭配好我爱吃的凉菜。因为暴食时吃了太多面包,已对主食无感,母亲早上就熬更多米汤。下午她单独为我做份烩菜,拌菜米汤或者菜馅多皮薄的饺子,给爱吃面的父亲做臊子面。
有一次,她煮饺子,因为当时身旁没闲置的碗,她就先把两个人的量盛进我的碗里,她在厨房,我在另一个房间一个人吃着,居然吃完了。吓了她一跳,作祟的负罪感也让自己很自责。
饭后,母亲就拉着我绕着小县城一直转,一直转,直至消化。
她买了很多水果和麻花,晚上要是饿了,就吃。
跟着她乖乖吃饭。暴食的状态,从那会儿开始变了,心里有了“适可而止”这个概念。
寒假空闲时间多,拿它想清楚了一件事。
饮食障碍者想法相似:以前“胖乎乎”的(PS.可能实际没多胖)自我感觉不美,想着瘦下来了生活就会美好。但减下来后,却还想瘦下去,以极端的标准继续催逼自己,有些人可能就成了厌食症。
忽然怀疑起来。减肥这么久,带给自己的好像不是快乐,是满足感的假象。就像考了第一名,可能高兴会儿,之后又继续被“第一名”困扰。
减肥暴食也好,焦虑暴食也好,其实是因为自己不懂怎么快乐,食物只是空虚的寄托。
大概取悦别人容易,取悦自己总是很难。
那会儿意识到,和治暴同样重要的是,我得学着喜欢自己,尽管“很”胖。
3
目前,并未完全好,晚上还会在无食欲情况下吃东西。平时吃饭前,还会先想到热量。
但在下意识改变自己。
不得不说,这是门技术活儿。
现在不逼着自己跑步,有意识忽略体重,有食欲就吃。
有时真想骂自己一顿,一个LOSER,一无是处,哪里有未来呢?
但这种看不到未来的样子,的确轻松多了。
母亲总说我穿衣灰扑扑,缺少同龄人的朝气。
翻开衣柜,非黑即灰。
开始去穿浅色衣服,发现自我满意度的确变高。
也想办法减少对食物的误解。
会暴食也是因一吃东西,就引发“破罐子破摔”的念头。
现在经常告诉自己,“想吃东西和吃东西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忍不住吃了一堆食物后,这个想法会帮助减少内疚感。
假期时,一直和父母在一起,独处时间少。
现在会和同伴儿一起做事情、吃饭,转移注意力。
也主动找相似经历者聊,说是“相互帮助”,也不为过。
找不到伴儿时,就去图书馆、咖啡馆这些公开场合。
总之,避免绝对独处。
低落时,去附近公园散步或去电影院看电影。把情绪通过其他方式化解。
宿舍里,这学期水果没断——为避免出现暴食倾向时,选择垃圾食物。
往往边吃水果,边找部喜剧看。
时不时,还是会觉得“太胖”,“要不要再开始减肥?”
这时会走到镜子前,认真问自己,“真的那么胖么?”
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心态正在改变。
那些昏暗的日子的绝望感,还很清晰。
想减肥与减肥都无过错。
对于求美者,想提个小小建议:尽量不极端节食。
在“断食减肥”上,体重快速下降的确诱惑人,但终究成功者少,多数人只是重复地断断暴暴。
米格尔街
每天一个特别的故事
每个故事,每个人,都如盐般微小而珍贵
t
投稿:miguelstreet
.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哪家好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比较好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