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家长说自己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不懂得合理安排时间,那怎样才算有时间观念呢?
在生活中,有一部分人的时间管理的确很好,但也有许多人的时间观念是模糊的。
按照三分法来分,“时间观念”可分为自然时间、人文时间和心理时间。
人文时间的核心是历史时间,自然时间的核心是钟表时间,而心理时间的核心则是体验时间。如果让孩子看喜欢的动画片,两小时都不嫌多;如果让他做不喜欢的作业,半小时都度日如年。
自然时间和心理时间的冲突,相信很多人都体验过,例如有的学生会觉得,上课时,时间像个蜗牛;走神时,时间却快如闪电。
我们所谓的培养时间观念,教孩子学会时间管理,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即培养对自然时间和心理时间的感觉。那么,如何培养呢?
01
改变心理时间,重视孩子的兴趣
首先,改变心理时间。我们在做喜欢的事情时,心理时间过得最快,内心感觉也最愉悦。
当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内心的阻力是最小的,甚至接近于零,这时心理时间自然是很快的。孩子如果对一件事有兴趣,完全沉浸其中,根本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
改变心理时间最核心的方法就是培养兴趣。
此外,心理预期也是影响心理时间的重要因素。通常,心理预期与时间的实际变化是相反的。比如,孩子越盼着下课,感觉时间过得越慢。家长也容易陷入这个误区,越希望看到孩子快速完成某项任务,结果越是发现孩子慢的证据。
其实,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不懂得时间管理,一方面,这正是孩子需要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往往是大人的心理状态干扰了孩子。
如果家长想让孩子有合理的时间观念,双方都要降低心理预期,不要太急躁。我们越希望快,心理时间就越慢,这便是“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而且,心理预期会干扰我们正常的判断。
另外,情绪也在心理时间中扮演重要角色,孩子面对不喜欢的事,总是会极力转移注意力。
有些孩子的心理时间已经很慢,比如让他做作业便度日如年,这时候,如果继续责骂,只会继续拉长孩子的心理时间。
家长不妨重新寻找对策,采用正强化的方式,去发现孩子的细微进步,并及时予以肯定。这个方法会慢慢改变孩子的心理时间。遇到不喜欢做作业的孩子,家长需要一些规则来约束,但最根本的还是发现学习的乐趣,增强孩子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02
保持对自然时间的觉察
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其次,对自然时间保持觉察。在生活中,我们很难对每件事情都保持高涨的热情,当我们不那么热爱的时候,就需要对自然时间保持觉察,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我们不妨写下自己写一页字、做一顿饭、早起洗漱、整理一次衣柜等生活小事所用的时间,然后再核对,就会发现我们的感觉未必准确。连续记录一个星期,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孩子会高估了自己的速度,或者低估了作业的难度,或者因为边写边玩耽误了很多时间。
这个观察也会修正我们的判断:孩子的许多问题不是因为态度不端,而是能力不够。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提示孩子早点开始做作业,为难题多留出一些时间。
另外,还可以监测孩子的单项效率,比如通常做一页练习需要多少时间,最快是多长时间。这样,孩子慢慢就能把握自己的速度了。但家长千万不要把这个记录,当做监工的手段,如果用最高标准要求孩子,总是能找出不足,那样孩子肯定会苦不堪言。
03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最后,在疲倦之前休息。有的孩子喜欢一鼓作气,比如,连续两三个小时做作业,中间不休息。这样看起来,似乎非常专注,一口气做完,心里也会有成就感。但从用脑卫生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方法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们自己都有这样的体会:开始的时候,效率很高,渐渐的,就有了疲惫的感觉,只是强迫自己打起精神,这种硬撑着的状态,效率肯定会大打折扣,而且,这样也会人为拉长心理时间。
对于孩子,一般建议学习30分钟休息10分钟,如果始终保持这个节奏,孩子不会有特别疲惫的感觉。如果孩子觉得一小时内都没机会休息,他便会主动拖延,在做事的过程中,用走神、偷懒的方式悄悄给自己“放假”。
如果我们主动满足孩子的休息需要,他们就没必要偷偷给自己“放假”了。因为孩子作业不认真,便逼着孩子“连轴转”的方式,是非常不明智的,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
各位家长
你还有哪些教孩子管理时间的办法呢?
欢迎留言分享哦!
本文由新华美育编辑整理,转载自树德安亲。
本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