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在吗?我家牛打架负伤了怎么办?”
“老童,快来看看我家林地,好像被别人家占了!”
……
在塔城,很多时候天刚亮乡政府值班组打开大门,门外就有人带着浑厚的纳西腔询问道:“‘司法’”在吗?”不知道的人会纳闷的想“司法”是谁,可塔城政府大院里的人都知道,群众说的“司法”,就是塔城司法所的老党员童万红,也有人习惯叫他老童。
就是这位老党员,30余年如一日坚持为人民服务,坚守道义获得赞许。
“不忘初心,群众利益无小事
”童万红于年10月参加工作,年6月任塔城乡司法助理员。参加工作至今,他从未离开过农村,坚持安心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奉献基层。
“人民调解无小事”这是童万红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深知基层情况的他明白,只有把群众点点滴滴的每一件事情放在心上,才能赢得群众对基层工作的认可。在塔城,大家知道遇上纠纷摊上矛盾,要找“司法”,因为他总能帮大家妥善解决,他是群众的“受气包”,更是百姓的“和事佬”。
有一天,还在塔城乡依陇村委会署明二组调解的童万红又接到陇巴村委会陇巴一组李某某家两兄弟与和某某因为坟地占着自留山问题而发生矛盾纠纷,请求尽快予以调解。从署明回去已到晚上七点,一想到陇巴一组的矛盾纠纷,童万红心里便又急了起来,但为了提升调解效率和调解精准性,童万红还是先回到乡里,到派出所、林工站了解相关情况,并请求派出所、林工站予以配合解决陇巴一组的林地纠纷。
天刚亮,派出所所长、林工站负责人、司法所、综治办、村委会组成的调解小组徒步十多公里来到陇巴一组林地纠纷现场,调查了解相关情况。经现场勘察,调解小组找来了包产到户时的老村长、老会计,同时向当事人双方宣讲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生动地跟在场群众讲起了安徽“六尺巷”的故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矛盾双方也平息了下来,并现场共同协商达成了书面和解协议,一场一触即发的林地纠纷就这样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塔城村委会下爬二组和某匆忙来到司法所,因水牛打架,他家价值三千多元的耕牛当场倒地以至无法起身,他希望乡调委会对此事件进行合理的调解。童万红向乡领导作了汇报以后,冒着风雨及时赶到现场,了解到事情的经过。原来,因和某某家的小孩放牛路过和某家门口,与和某家拴在门口的水牛发生争斗,导致和某家水牛身受重伤。
童万红就“牛打架负伤责任由谁承担”问题做出了判定和调处,经双方共同协商达成协议,和某的水牛留在家中由自己看管,找兽医医治,直到能下地干活,其医治费用由和某某承担。“人心都是肉长的”,对于这样特殊的民事纠纷,童万红采取情感性调解办法,靠“德治”解决问题,做到以人为本,使矛盾双方握手言和。
童万红认真、公正、专业的调解能力和方法不仅得到群众的认可,还让他在年荣获了“全国模范调解员”的荣誉称号,而这些都离不开他对自己业务水平的严格要求。
“不忘“充电”,打铁先要自身硬
”童万红常说,调解不是“和稀泥”,是按照“摸清事实、分清责任、化解纠纷”的调解程序,引导当事人依法、理性维权。在他看来,要想胜任人民调解工作,空有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在纠纷调解过程中做到轻车熟路、游刃有余,仅具备法律知识和实战经验还远远不足,还需要缜密的思维、冷静的态度和不断学习的能力,还必须要有过硬的业务本领。
为此,自从到司法所工作以来,童万红就暗暗给自己定下了几条制度:每年必须认真学习几部与调解有关的法律法规,必须按时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必须做到不懂就问。几年来,他先后学习了“人民调解制度与实务”、“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若干规定与应用”、“人民调解工作程序”、《新婚姻法》、《妇女儿童保护法》、《合同法》、《土地法》、《赡养法》以及有关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不仅学法律知识、调解知识,他还自己花钱购买心理学书籍进行相应地知识补充。
童万红对于提高调解能力还有另一“秘籍”:模拟纠纷。一个人悄悄在房间里,自己分别扮演当事人双方,在房间里“你来我往”,而他在从中周旋调解,入戏太深,扮演的角色每到激动处,他还会拍桌子开战。住在政府大院的同事已经习惯了他的“自我修炼”,不知情况的人还会以为他是个“疯子”。可就是近乎“疯子”的修炼行为,让他的调解越来有效,几年下来,除了重大矛盾纠纷、历史疑难问题,凡老童接手的矛盾纠纷调处,调处成功率百分之百。
对于自己不熟悉的电脑,童万红经常在空闲时间向年轻人虚心讨教,他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多做学生,多学习,“人民群众满意是我的工作职责,也是我最大的追求。练好业务本领,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不忘公心,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农村的民间纠纷涉及到山、水、田、路、林等方方面面,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道德的等多种因素,并且千变万化,错综复杂。随着当前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思想日新月异,农村各种利益格局的调整,引发了大量新的社会矛盾和民间纠纷,而这些纠纷日益呈现出突发性、群体性、跨行业、跨区域性的特点,一旦处理不及时,矛盾就会激化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工作练就的敏感性,让童万红深知:要想解决好纠纷,必须抓早抓小,做到“水没来先垒坝”,防范于未然。一旦发现矛盾纠纷就要闻风而动,及时调处,才能避免纠纷激化。三十多年的人民调解工作,他做到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用自己点点滴滴的行动筑牢了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处理矛盾,法律宣传也很重要。在塔城每一场的法治宣传里,总少不了童万红的身影,他在哪儿,法治宣传就到哪里,从群众文化活动到宗教场所,从赶街天到校园,两鬓斑白的他总是手拿着宣传单乐呵呵地递向每一位群众,耐心地向每一位群众提供着法律咨询服务。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他已经记不清自己参加了多少场法治宣传。他常说,不要小看一张法治宣传单,哪怕群众只是看一眼,那都是一次法治的洗礼,‘“我们法治宣传做的本来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工作,要通过每一场法治宣传、每一张法宣单子,将法治种进基层群众的心里,久而久之,法治就会在群众心里萌芽结果。法治一见效,那社会也就平安稳定了!”
三十多年来的基层工作中,童万红秉持热心、耐心、细心、真心的“四心”工作理念,与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养成了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实打实”的工作作风,他坚持把人民调解平台搭建在最前沿、搭建在基层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法律服务,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一个简易便捷却又高效的法律服务窗口。时间苍白了童万红的头发,却也温润了一段他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岁月。
玉龙之窗全媒体中心通讯员和尚彪报道
主办单位:玉龙县委宣传部
编辑:和旭衍
初审:李佳健
终审:李汝将
玉龙县委宣传部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