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塔城天气
塔城美食
塔城医院
塔城房产
塔城新闻
塔城交通

回首难忘的岁月汽二团子校轶事

汽二团最早是国民党军队的一个汽车团,叫汽五团。其前身是抗战时期,由国民党青年军所整编的远征军在印度进行整训时成立的。这支部队参加过印缅出国作战,在抗日战争中战功卓越。其在国民党著名将军张治中治下,从未和共产党军队打过内战。

抗战胜利后,部队随张治中将军经昆明、四川一带,过秦岭后进入到了甘肃兰州。国民党政府在兰州成立西北行政行署后,汽五团为国民党第八补给区的几个汽车团之一。

年5月,汽五团奉张治中将军之命从兰州移防甘肃酒泉市,驻扎在酒泉市北街钟古楼附近。在酒泉,驻扎着国民党第八补给区三个辎汽团,分别是辎汽三团、五团和十三团。汽二团前身是辎汽五团。当时,辎汽五团修理连就在酒泉左公祠里驻扎。

年9月24日,辎汽五团于甘肃酒泉随同陶峙岳将军的原国民党新疆警备区一起进行起义。起义后,辎汽五团经整编后归属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酒迪运输司令部。随后,这部分汽车兵团又随二军进军新疆,归属于新疆军区管辖。而辎汽五团则一直驻守在甘肃酒泉。

年,辎汽五团在甘肃酒泉被授名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汽二团。

年,汽二团移防到了哈密小营房,也就是现在的火车站附近。

年随着铁路的西进,汽二团也由哈密搬迁到了石河子。在搬到石河子之前,汽二团先在玛纳斯驻扎了半年左右。

最早到石河子的是四连、二连和修理连的一部分。当时汽二团团部的位置,还是由汽车独二营所占据。汽二营搬到南疆后,汽二团的团部才搬迁到石河子。

年,汽二团二连参加了中印反击战,主要是承担支前运输的任务。

年,汽二团编制为五个连队,也就是二、三、四、五、六连。二连驻扎在乌鲁木齐市;六连驻扎在伊宁市;三连和五连驻扎在新工地;四连和修理连同团部在一起。

当时,三连和五连配置的是美国进口的大道吉汽车;二连、四连和六连配置的是五九年从苏联进口的吉丝牌汽车。

年3月,汽二团接收了辆我国最新出产的解放牌汽车,成立了一连和七连。

汽二团最早的元老是副团长王维四和参谋长关宝胜。历届的团长和政委,都是外调进来的。团长李培基和副团长王维四皆为黄埔军校毕业生。

文革前,汽二团的主要领导是政委于学洲、申喜芝;副政委梁临佼;团长李培基;副团长王维四;参谋长关宝胜;政治部主任王树林。各部门的领导干部有胡肇璧、候瑛、祁志奇、褚克良、张富国、娄永刚、何金泰、全万能、冯震铎、白日趯、陈启明、杨庆昌、仇因科、任德、郭雄、范林、吴国财、王皎然、任乃刚、李汉楚、高进财、周立质和陈佩兰等。卫生所所长为杨子贤。

汽二团子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酒泉的八一子弟小学。那就是汽二团子校的最早起源。

八一子弟小学成立于年的解放之初。学校的老师们都属于汽二团的军人;学生也全部是汽二团的子弟。当时的校长是吴培成。

孔晓琴老师、汪艳蓓老师和许学勤老师,当时都在那里上过学。那时还是部队管理,实行的是供给制。全团官兵家的所有小孩都有津沾。所以谁家的孩子多,谁家就富裕一些。一般来讲,汽二团在酒泉出生的孩子,其姓名中大多都有一个“泉”字。

年,学校随着汽二团搬迁到了哈密小营房。子校的校长是周吉林。学校的西面就是西河坝,风景十分优美。这时候在哈密出生的小孩,名字中都会有一个“新”字。

汽二团子校也设置在小营房驻地里。院子里的孩子们经常去学校玩,看学生们排演节目。

节目有扭秧歌、走高跷的。还有一种节目叫不出什么名字,就是每个人手里面拿个一米多长的棍子。棍子中间隔一小段有一小孔。孔中心有两个小圆铁片。棍子在身上各个部位碰一下,就会发出响声,和舞蹈动作配合起来很有节奏感。

演节目的人中就有后来到汽二团子校执教的孔晓琴老师。她当时还是一名学生,长的非常漂亮,舞姿也很美。

关于这段历史,在孔晓琴老师的文章“八一子弟小学”中有详尽的记录和描写。

孔晓琴老师后来在新疆军区工交部子弟小学就读。在以后的岁月里,该学校演变成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工交部子弟小学,也就是如今在新疆声名遐迩的“兵二中”。

兵团工交部中学66级师范毕业生李世珠(女)说,她是年在酒泉八一子弟小学上一年级,56年在哈密小营房八一子弟小学上二年级,57年才转到乌鲁木齐市兵团工交部子校读三年级的。李老师一直在工交部子校读书,直至68年12月到乌拉泊接受再教育。

年校舍盖好后,汽二团子校就开始陆续往石河子搬迁。

汽二团的小孩都是随父母单位的调动而进行搬迁的。由于各单位的工作性质不一样,所以每个家庭搬迁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一切都是因工作的需要和要求,说走就走,说搬就搬。

本来是要在汽二团整体迁往石河子的工作结束,校舍完全建设好以后,学校才往石河子搬迁的。但是在先搬过来的干部、职工和家属的强烈要求下,学校才匆忙进行了搬迁。

l年来汽二团子校工作时,孔老师还见到了她们小时候演节目的服装。她心想,人们也真是细心,把这些东西也搬了过来。

由于当时学校没有及时开课,年龄大一点的汽二团的孩子就在石河子的其他学校上学,小的就在家里待着。

当时石河子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由于缺乏建筑木材,许多人家住的房屋里都没有门窗。两个洞门前,就是被割去了芦苇的坡荒地。由于没有厕所,一些小孩晚上解手时被芦苇的斜茬扎的大哭起来。

当时在被整修的学校操场里,到处都长着一种被人们称为甜梢根的甘草。大家渴了,就随手拔一根放在嘴里嚼一嚼。

61年的暑假,学校的搬迁才彻底结束。有些同学和他们的父母,就是坐在装着学校的桌子、椅子、黑板等的汽车上来到石河子的。

61年8月10号左右,最后撤走的一批人离开了哈密小营房学校。到了石河子的时间,大概已经是26日至28日了。有人到了石河子的第三天,学校就开学了。

由于到石河子时已经接近9月份了,所以学校开学的时间特别紧迫,招生工作也发生了一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二年级的同学重新进行了班级调整。基本上是把有些二年级的和将要上二年级的同学,编到了一甲班;原来上一年级的和新招生的同学,编到了一乙班。

汽二团老团部子女学校的建筑特征是,校园为一‘’口‘’字型的四合院形,占地约5千平米左右。校园中央立有一根高高竖起的国旗杆。四周校舍为平房土木砖混结构,呈坐南朝北方位。学校门前的一棵大树上吊着一个钢圈。为上下课敲钟所用。当时负责这项工作的是校工仇师傅和吴惠珍。吴阿姨是教务主任朱征祥的妻子。

校园大门前是一条东西向的8米宽土路,后改造成混凝土路面。由于校园比较狭小,所以每周一次的全校讲评时,全校师生都是集合在校园外这条马路上。

校园坐落在汽二团老团部机关西北角。东面为团机关、篮球场、卫生所、露天电影院、商店、机关食堂及部分家属住宅区;南面为猪场、部分家属住宅区及副业队菜地等;西面毗邻农八师大修厂(后改称为柴油机厂)。校园正北面为修理厂厂区及四连的车间和停车场等。

学校的班级设置,从校园北东头大门向西依次为老师办公室、各年级教室等。东侧校园外的苏式平房为教导主任办公室和老师宿舍。平房与校园建筑之间有一些苗圃。

笔者是63年秋季在汽二团子校入学的。记得,入学时在校园里摆有一张桌子,旁边坐着一位女教师。桌子上放置着一些积木和筷子等物品。老师对每一位前来申请入学的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考核。考核的内容无非是叫每一位孩子识别每一种物品的大小、高矮、轻重和颜色等。

当时,我们班的赵久全和赵久义同学的家就在距离校园不远的一排平房里。段作奎家离学校也不远。

当时的学校都是些危房,只能临时凑合一下而已。到了冬天,班级做值日的小组,必须要赶在上课前的半个小时前将课堂中的炉子生着火,否则同学们就无法坚持在教室里上课。

在一段时间内,62级的李立华和祁世平同学为了学雷锋做好事,隐名埋姓地每天早晨偷偷地将所有教室的炉子烧好。大家都很积极向上。

学校校园西面是一片开阔地。一到下雨季节,这里的许多大小洼地里集满了雨水。低年级的同学做手工作业时,还可以到泥塘里去取泥块。63级2班的同学们就经历过这种体验。

文革前,这块场地被平整成为一个足球场。足球场旁边有沙坑、单双杠等健身设施和器材。子校也在这里举办过运动会。

63级2班的同学就自己印制过带有号码的足球运动衫,组织了自己班级的足球队。

当时汽二团周围的一些单位,如八师大修厂、工二师木工厂、独立团和供电所的一些孩子也到汽二团子校来上学。如后来新疆著名歌唱家王卫红,由于父母家是八师大修厂的,所以其小学生涯就是在汽二团子校度过的。

王卫红和申铭同学同班。其班主任就是申铭同学的父亲申子和老师。家访时,申铭也常常陪伴着父亲过去。有时候天色晚了,申老师和申铭就在王卫红家吃顿家常便饭。师生和父母之情交织在一起,其乐融融。

文化大革命前,汽二团子女学校的校长为张士粹;教务主任为朱征祥。张士粹校长是张素云的父亲。

当时学校的教职工有冯元璋、申子和、凌宏珍、董翠花、刘昕、田文俊、杨绪海、钟国权、潘发育、田刚、薛景杰、王竞之、方俊、王瑞琨、周维才、龙甘泉、彭筑英、蒋荣珍、李张萍、李广胜、王惠玲、邹明清、郭思源、孔晓琴、王艳蓓、许学勤、尹明姬、张桂兰、杨翔新、龚仁元、丁晓华、陈玉兰、关凌云、李喻、杨美英、王惠玲、杨琳、李衡湘、刘玉兰、吴慧珍、董珠华、娄季清、沈耀良、陈爱荣、张泽民、苏双喜和高新民等。

张世粹校长是北京人。其是年5月准备从北京支援铁门关电厂的。当时工交部的领导了解到张世粹在北京是学校校长,就将其要了过来分配至汽二团子校了。

目前在世的最老的教师是今年83岁的董翠花老师,她是年从唐山来疆支边的。申铭的父亲申子和,是汽二团子校的第一代老师。钟国权老师也是一位老教师,他是杨浦新的舅舅。李张萍老师和李广胜老师是南通师范的毕业生。他们是62年来新疆支援边疆建设的。

年文革爆发后,汽二团几乎所有的领导都被打倒;汽二团子校也就停课了。

当时子校的校长张士粹也被打倒。有人说张世萃校长是北京邓拓、吴晗、廖沫沙这三家村线上的残渣余孽。

汽二团及子校示意图。

申铭手绘。

在兵团工交部中学(兵二中)上学时的孔晓琴老师。

图片提供孔晓琴。

年在兵团工交部中学(兵二中)师范班上学时的李世珠老师。

图片提供李勉。

年在空九军文工团工作的李世珠老师。

图片提供李勉。

文革中的小小八路战斗队。这些小八路实在是太小了。

图片提供武军。

文革时期的小八路战斗队。

图片提供郭抗美。

赵军、钱春莲、申新香和刘国季同学在汽二团子校时的照片。

图片提供赵军。

赵军、王志美和孙玉凤同学在汽二团五七中学时的照片。

图片提供赵军。

文革中的郭抗美同学。

图片提供郭抗美。

下乡时的武军同学。

图片提供武军。

武军下乡时与战友们在一起。

图片提供赵军。

石河子新工地的毛主席像。

图片提供李建刚。

石河子新工地的文革标语牌。

图片提供李建刚。

年,子校的第一批学生被分配到乌鲁木齐云母厂,也就是现在的乌鲁木齐市云阳公司。

年至年学校复课后,汽二团子校的学生们曾一度在老团部校园上过一段时间的课,不久就搬迁到原兵团第一学校,也就是兵团一校的旧址上课了。兵团一校旧址位于原汽二团老团部大院东北侧斜对面的消防队后面,也就是现在的石河子师范学校的位置。

兵团一校旧址是一套完全按照苏联图纸建造起来的系列建筑群。其廊道宽敞,窗户巨大,建筑群前种植着各种苗圃和植被,环境十分优美。子校在这里上课时间虽短,但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复课后,子校的校长为王艳蓓老师的丈夫陈修仁。当时那脸上长着一对酒窝的王艳蓓老师和身穿旧军服、英俊儒雅的陈修仁校长双双走在马路上时,成为了子校校园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年,中共中央发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子校的部分同学参加了下乡活动,被分配至兵团农八师团。

年元月,一部分同学被分配至兵团八一毛纺厂。去的人数不多,大多数是因为体检不合格的原因。

年2月,一大批在石管处中学上学的汽二团子弟,被分配至莫索湾附近的团场。

年6月,有21位同学被分配至汽二团工作。除了郭抗美一位女同学之外,其他皆为男生。

年6月10日,子校的部分同学下乡到了伊犁昭苏的农四师。这次走的人比较多,大约有73个人,其中包括八一毛纺厂的7名同学。一共装满了三辆苏制吉丝牌卡车。他们去的是农四师的70团、75团和76团。

这批去伊犁昭苏的同学里面,年龄最小的是武军。当时她只有15岁。最初名单中没有她。但她哭闹着一定要去上山下乡。

文革中有一首忆苦思甜的曲调非常流行。其歌词为“不怨我的爹呀,不怨我的娘,只恨那个地主狠心狼”。据说,这首歌曲很快就在昭苏知青中被广泛传唱,只不过将歌词中的地主狠心狼换成了送这些知青下乡的干部的名字。

年9月,有12名同学分配至汽二团卫生所工作。分配后,这医院接受了半年的护理培训。

年底,汽二团下放了一批干部职工。下放工作进行的非常诡秘。下放名单事前没有进行公布。有人前几天刚将别人送到了农场,回来后就接到了自己下乡的通知。许多家庭都处在一种惴惴不安的状态。子校部分同学也就随着家庭到了农场。

大概是在年至年期间,汽二团子校63级的同学们参加了一些夏收和秋收劳动实践。当时带队的是李张萍老师和一位英俊的男老师。

夏收劳动去的是石河子总场。因为同学们年龄太小,所以下乡后也就是捡捡麦穗、间间苗、打打杈什么的。

秋收去的是独立团16连,当时也叫园艺队。最初去的时候,同学们都是在果园里摘苹果。后一部分男同学被选拔到南山挖土豆。带队的是园艺队的一位姓穆的排长。大家都住在南山一道山沟里的一个破窑洞里面。这位外号叫“木瓜”的排长佩戴着一把手枪,晚上就住在草堆子的最外面,保护着十几个孩子。

年,原工二师解散。原工二师师部大院和小学的校舍移交给了汽二团。汽二团团部搬迁至原工二师师部大院。

在此之前,汽二团的子弟上中学一般都是在石河子管理处中学,或到位于乌鲁木齐市的工交部中学就读。鉴于学生太多,兵团工交部决定在汽二团子校成立中学。

年9月,汽二团子校新工地分校的任松岩、斯国梁、苏志强、吴子林、叶枫等同学,将原工二师中学的教学楼的桌椅搬到了子校中学部的教室里。这标志着汽二团子校中学部,也就是汽二团中学的正式成立。

汽二团中学的第一批学生,为汽二团子校小学部的61级、62级和63级三届毕业生。由于文革的原因,这三届学生实行合班上课,一共有四个班级。

由于秋季招生改为春季招生,实际上汽二团中学的正式开课时间为70年春天。这些班级当时被称为七年级。第二年,汽二团中学就有了八年级。

当时任教教师有从兵团工交部中学(现兵团二中)调过来的谭礼之(数学)、王晓玉(物理)、彭怡(英语)、张余熙等老师;有从原工二师中学调过来的王瑛(语文)、陈基正(数学)和王成玉(数学)等老师,教工郝志英和其妻子高秀英;也有原汽二团的教师潘发育,以及直接从工交部分配来的王兆甫(地理)、黄广田(地理)和黄昱(物理)等老师。

谭礼之和王晓玉老师都是资深教师。在兵团工交部中学时,他们曾执教过孔晓琴和王艳蓓等。他们对孔老师的评价是活泼、可爱和调皮。

中学刚成立的时候没有校长。负责人为冯耀华和郝荣花,后者是从工二师调过来的。学校后勤工作是由胡光荣负责的。后来学校配置了校长陈修仁;协理员王俊山。

八年级中有一个“八一排”,是当时为小学师资而培养的师范班。“八一排”一共有21名学生,7名男生;14位女生。班主任为谭礼之老师。

谭礼之老师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谭老师是数学教师,但精于工笔和图案等,对中医针灸也有一定研究。他在中学时,还兼任美术老师。下课后,学生们会经常见到他耳垂上扎着长长短短的干针。谭老师还会唱京剧。在中学时,他给同学们教了样板戏“海港”和“智取威虎山”中的一些唱腔片段。谭老师对笔者的影响极大。

陈基正老师也是数学教师,但他还经常兼任体育老师和运动教练。在开运动会时,陈基正老师是最重要的组织者和裁判。

据李勉先生回忆,他曾经的语文老师张壁如以及她的丈夫吴叔农,69年底调汽二团子校任教。李勉先生说,这些老师原来在工交部子校都是非常优秀的老师。

当时教学秩序较乱。有时候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们趁老师转过身去写板书时,就会跳窗逃出教室;在外面玩够了,也会趁老师不备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潜伏了回来。也有学生大闹课堂的情况发生。有些学生可以蹲在课桌下做一节课的小动作。学生们不仅不怕老师,而且还尽欺负老师和出老师的洋相。部分学生当面称呼老师的外号。

有一位现役团政委的女儿叫朱杰。班里老师点名时,后排有同学调侃其谐音为“猪八戒”。这位漂亮的女同学,就娇滴滴站在桌位上哭闹了一节课。

当时有些课桌比较破旧。本文作者上课时不认真听讲,就用两根从课桌破洞连接到抽屉里的绳子,拖动着桌面上的一颗螺栓玩耍。当温柔美丽的王成玉老师前来制止时,他竟然用隐藏在抽屉里的双手来回拖动桌面上的螺栓,戏弄老师。气的王老师花容失色,痛哭流涕。想起这些,作者深感羞愧不已。作者中四人帮流毒之深,令人发指。

年5月1日,中学的一批同学被下乡分配至塔城农九师团场。人数大概有7至8人,有岳天才、王志梅、张卫光、刘玉华和赵军等。

年5月,有40多名同学被下乡分配至农八师团场。男同学都去了值班营;女同学在生产营。祁世平和两个男同学因是黑五类子女,与五个女同学一道分配到了二营八连。

年至年,汽二团连续下放了几批干部职工到农七师、农八师各团场。当时都是全家一起去的。有的子女已在汽二团工作了,也必须跟着父母去农场工作。

下放工作进行的很有意思。接到通知后,一些家庭就开始收拾东西,准备装车。李铁军家邻居是团部助理员项自理家。在家里装车的过程中,项助理员的女儿还在与李铁军下军旗。

下乡的车队在市区绕道行驶着。车辆上放着歌曲“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那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汽二团还专门组织了我们这些中小学生们去夹道欢送。

可笑的是,有人站在车头上,胸前别着巨大的毛主席像章,双手还不停地挥舞着毛主席语录;也有人躺在装满家庭设施的汽车上,只是将一双大脚高高地翘在人们的面前。前者似乎风光无限,而后者令人沮丧万分,而疑惑不解。

71年至72年年初,汽二团中学的学生们轮流参加了挖地道的工作。同学梅敏在挖地道过程中不幸遇难。任松岩、岳爱英和陈维英等同学参加了兵团后勤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演出。

学校还组织过一次批判以“皇帝的新衣”为代表的黄色小说的运动。当时在校园悬挂着的红色标语还历历在目。该小说是从作者这里流传出去的。但当时因为流传的频率过高,以至于已经无人知晓其来源。

在这段时间里,学校组织进行了一两次长途战备拉练和实弹射击活动。部分同学还参加了学校的夜间战备值班。由于在一次值班时,发生了任新国同学的枪支走火事件,学生们参加战备值班的工作很快就被取消了。

年春节后,汽二团中学的第一批毕业生们参加了毕业考试。毕业生们随后到汽二团副业连参加劳动半年。

年8月,汽二团中学的第一届毕业生参加了工作。他们分别被分配至兵团石河子医学院、兵团医院(医院)、兵团石河子加工厂、兵团乌鲁木齐大修厂、兵团乌鲁木齐通用机械厂、兵团工一师五建和兵团乌鲁木齐陶瓷厂等单位。

年,兵团解散,汽二团成为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运输公司;学校改称为十运司中学。

年,兵团重新成立,汽二团恢复为兵团第二运输公司;学校改称为二运司中学。

年,谭礼之老师担任了二运司中学的校长。

年,二运司改称为兵团通联实业总公司;学校改称为通联中学。

年,通联公司划归石河子属地管理;通联中学移交石河子教育局。

年,通联中学易名为石河子第二十中学。汽二团子校及中学结束其历史使命。

野营拉练中的汽二团中学战地宣传队。

图片提供任松岩。

汽二团中学的学生们在军训。

图片提供任松岩。

70年6月1日,在汽二团中学运动会现场。

图片提供任松岩。

汽二团中学的女学生们。

图片提供谭礼之。

汽二团中学的女学生们。

图片提供谭礼之。

在农场劳动的汽二团中学学生。

图片提供谭礼之。

年的汽二团中学篮球队。

图片提供李建刚。

年的汽二团中学马列理论学习小组。

图片提供李建刚。

年汽二团中学的毕业生。

图片提供李建刚。

年,汽二团中学小学部的全体教师。

图片提供孔晓琴。

年,汽二团中学小学部的全体教师。

图片提供孔晓琴。

王晓玉和孔晓琴老师在林家河子。

图片提供谭礼之。

退休以后的李世珠老师。

图片提供李勉。

任松岩与王晓玉和谭礼之老师在北京北海公园。

图片提供谭礼之。

汽二团子校的老同学们聚会。

图片提供武军。

鸣谢:本文没有经过任何考证,完全是根据部分老师和同学们的回忆汇聚而成。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益于谭礼之、孔晓琴老师和李勉先生,以及申鑫、申铭、胡晓春、郭抗美、董秀兰、祁世平、李建秀、李建刚、武君、张素静、赵军和任松岩等同学所提供的信息和图片。可以这样说,没有上述老师和同学们的无私贡献,这篇文章是根本不可能问世的。在此,作者向这些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郑重申明:本平台所发文章中将汽二团子校教师朱征祥误写为朱振祥;关凌云误写为吴凌云。在此,我们对这两位老师及其家人表示诚恳的道歉。

作者简介

达西,男,职业为医生、教师和自由撰稿人。为上过山、下过乡、吃过糠、扛过枪的一代人。从事过工农业生产、文学艺术和科技医疗等工作。

张士萃校长手稿。

图片提供张素静。

校长女儿所写的怀念父亲的文稿。

图片提供张素静。

达西后记

历史是我们生命的痕迹。她应该是真实可靠、亲切可爱的;应该留有温度和体香,应该伸手可触和可及的。在当今史志工作日益官僚化、八股化、虚拟化和庸俗化的今天,民间写史就成为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忽视和跨越的事实和责任。

该文是申铭先生的“汽二团及子校始末”的补充部分。但两者之用意,皆是为了抛砖引玉,动员和鼓励更多的那些对自己的历史感兴趣的同学们,将他们那真实的经历不加粉饰地记录下来,而不论其是喜悦的、幸福的,还是悲痛和心酸的。因为这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拖曳和遗留下来的真实生命轨迹。

汽二团及其子校,已经成为历史。我们应该抹去蒙在她们身上的灰层,擦拭出其与身具有的光泽和质感,将之完好无损地交付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至于当他们诘问时,我们自己陷入到一种张口结舌般的尴尬和无地自容般的羞愧之中。相反,汽二团以及汽二团子校应该像黄埔,应该像包豪斯那样,成为鼓舞后人们继续前行的一种精神动力。

责任小编:青冰小姐

高贵者有高贵者的历史;卑微者有卑微者的历史。

只要是人,就是历史。

欢迎扫描







































北京中科白瘕风医院是正规
白癜风人民大会堂活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chengzx.com/tctq/3996.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