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原生态民歌主要是华夏农业文明的文化结晶,数千年来,由一代代劳动者们,在不太被人们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天山北麓中部,地势平坦开阔,绿洲片片相连。这块东西长达一千余里的肥田沃土,曾是两汉时期的车师后部,盛唐时期的庭州辖地,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千百年来,各民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着。维吾尔祖先曾长期在连片的绿洲上耕耘;蒙古族人民的先辈曾在辽阔的牧场游牧;汉族人民和回族人民早在13世纪起就移居到这里屯植屯田,戍边保疆,曾携手并肩地抗击外寇入侵,保卫自己美丽的家园…… 这块各民族共同开发、共同保卫过的古老边疆,就是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古称庭州,是丝绸之路新北道上蕞尔边镇,也是中亚陆路交通必经之要道。昌吉回族自治州地跨东经85°20′―91°35′,北纬43°15′―45°31′。东西长约公里,南北宽为公里,总面积为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的5.28%,占全国总面积的0.91%。昌吉回族自治州东连哈密地区,西接石河子市,南与吐鲁番地区、乌鲁木齐市、八音格楞蒙古自治州为邻,东北部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北部和阿尔泰地区、塔城地区接界,人口约万。居住着回、汉、哈萨克、维吾尔等29个民族。全州有五县三市,自东向西依次是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奇台县、吉木萨尔县、阜康市、米泉市、昌吉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自治州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昌吉市南部。 昌吉回族自治州是以回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在自治州各民族人数中,仅次于汉族,居第二位,以米泉市最为集中,昌吉、吉木萨尔县次之。人数占全疆回族的20%之多。昌吉地区是回族人民长期耕耘生息的地方。 昌吉地区的回族“花儿”是和回族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要谈昌吉回族“花儿”,必须首先要搞清楚昌吉回族的渊源。“回回”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和南宋膨大雅《黑鞑事略》中出现,主要指葱岭东、西处于喀喇(哈拉)汗朝统治之下的回纥(回鹘)人。回族是由中国国内及国外的多种民族成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族。伊斯兰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对回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回族在昌吉的定居和繁衍,是同13世纪以来大批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东迁,以及我国中央政权对边疆的开发、经营,紧密相连的。中国回回民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西亚各民族进入中国后,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的成分逐渐形成。回族先民进入中国,从公元年前后阿拉伯的传教士盖斯、吴艾斯、罕戈士,到元朝成吉思汗迁入中国的大批阿拉伯、波斯、中亚西亚各族的将士及历代来华经商的商人及其后裔,当时统称为“回回”。在元朝以后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中国回回民族。 这些东来的回回,被编为探马赤军。至13世纪末叶,元朝利用昌吉地区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基础,以北庭为中心,设立制造兵器和农具的冶铸场、染织绢缎局,发展工业。同时调来“回回军”“汉军”等,在这里大兴屯田,发展农牧业。元二十七年(年),昌吉地区的腾竭尔(今阜康市)回回屯田约三千户,是当时新疆重要的回回垦区。 年至年(清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清朝出兵伊犁,统一了南北疆以后,便在新疆实行了大规模的屯垦。昌吉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成为重要的屯垦区。由陕西、甘肃一带迁来了大批的回族、汉族,在昌吉一带参加了开发事业。作为当今昌吉自治州主体民族的回族,最先是在这个时期由陕西、甘肃一带迁来的。 年(光绪八年),清政府建立新疆行省以后,昌吉地区同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又有大批陕、甘以及其他各省的回族人民陆续迁来定居。仅至年,在乌鲁木齐,达板城、昌吉一带落户的回民就达多名。清朝定居下来的这些回民,是昌吉地区回族的主要成分。 20世纪初至中华民国时期,由于西北地区战乱、天灾等原因,又陆续有甘肃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宁夏南部山区,青海东部等地的老百姓成群结队地“走西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20世纪60年代国内发生较大的自然灾害,西北各省,尤其是甘肃、宁夏等地为重灾区。这使这些贫困地区的回民自流向昌吉地区。同样,还有通过其他渠道进入昌吉的回民。他们及其后代就形成了今天新疆回回民族的主体部分。 综上所述,新疆回回民族的来源,主要是近几百年来从西北各省、区,即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迁入的。当然也有少部分从国内的其他省、区迁入的。 随着西北各省、区回民的迁徙入疆,同样也带来了当地的方言及民间歌曲。作为“心头肉”的“花儿”也随人而去,传向四方。“花儿”这一民间艺术,也随之流入了新疆昌吉地区。“花儿”是个汉语名词,学术界一般认为产生于明代。因明代开始回民大量移民西北边疆,甘、青、宁等地普及了汉语,才出现此名词。“花儿”又称“少年”,俗称“山曲子”或“野曲子”,是一种独特的民歌,实际上是一种高腔山歌。“花儿”俗称“山曲儿”,是中国回族民间歌手触景生情、即兴演唱的一种表演形式,它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清新、曲调优美,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用比、兴、赋的艺术手法即兴演出),流传于中国西北部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一带,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口头文学和民间音乐。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加之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北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但是发源地是甘肃临夏(古河州)。这是众所认可的不争之说。“花儿”源于情歌,与流传于其他民族地区的民歌一样,产生于长期的、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农业文化之中。长期以来,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中国封建文化严酷地束缚、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尤其是在封建婚姻制度和礼俗的束缚之下,青年男女没有爱情和婚姻的自由,只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成了无数的爱情婚姻悲剧。如回族民间长篇叙事花儿《马五哥与尕豆妹》,即是其中的悲惨一幕。但是人民要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情歌来抒唱爱情,表达对自由的幸福的追求,“花儿”正是从内容到形式率真而自由地表达出历代人民群众上述的要求和心理。“花儿”又因为歌词当中多以“牡丹”等花卉描绘歌唱者自己所爱慕的人物,所以将此类民歌称之为“花儿”。虽然大部分“花儿”的内容与爱情有关,但在歌颂纯真的爱和控诉封建礼教及社会丑恶现象给恋人造成生死苦难的同时,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语言朴实、鲜明,比兴借喻优美,有比较高的文学欣赏和研究价值。“花儿”新疆回族人又称“山曲儿”,回族人民喜怒哀乐都在“花儿”当中予以体现。“花儿”和回族的历史是紧密相连的。真实记录了劳动人民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经历,深刻反映了劳动人民反抗压迫,建设和保卫祖国边疆的卓越斗争,以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新疆“花儿”虽然使用汉语演唱,但融进了兄弟民族和阿拉伯语言等词汇,我们把这种语言形式叫“风搅雪”。 现在“花儿”增加了新内容,20世纪80年代,“花儿”的演唱形式已发展到花儿歌舞剧。如昌吉回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在当时排演的大型花儿歌舞剧《风雪牡丹》,受到广大观众好评,更为回民所喜闻乐见。 千百年来,各民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着。维吾尔祖先曾长期在连片的绿洲上耕耘;蒙古族人民的先辈曾在辽阔的牧场游牧;在创造历史的同时,还创造了极其丰富而优美的民间口头文学,并涌现了一些远近闻名的民间艺人。“花儿”是昌吉民间口头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长山子镇马场湖村歌手韩生元老先生,则是昌吉演唱“花儿”的杰出代表。被人们赞誉尊称为“新疆花儿王”,他一生编唱了上百首“花儿”,在昌吉乃至全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韩氏花儿不但保留了“河湟花儿”的高亢严谨,而且吸收了“洮岷花儿”的婉转悠扬,甚至在有些“花儿”中还糅进了新疆小曲子的音调。传唱的人们把它称为“新疆花儿”。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论述,说明昌吉地区原生态民歌“花儿”是由从内地主要是陕西、甘肃、青海等西迁的回民带入新疆昌吉地区。后在对此问题阐述的基础上,得出新疆“花儿之乡”是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