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为了探寻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塔城,我埋进了故纸堆里,在一本本书中去寻找历史上的塔城的蛛丝马迹。
说实话,在丝绸之路上,塔城并不是一个特别出名的地方,能找到的各类历史书籍和论文中,只能找到只言片语,犹如在沙中淘金,只要有关塔城的字眼,就像一颗颗小金粒,映入我的眼睑。当然,历史上的塔城有许多名字,每一段历史的名称都要细心印证,有时,一不小心,它就会从眼里逃走。从公元前塞种人的岩画到突厥汗国的草原道,从西辽的叶密立古城到17世纪卫拉特蒙古的游牧地,从晚清民国谢彬的《新疆游记》到俄罗斯探险家谢苗诺夫的《天山游记》,我在苦苦寻觅历史上的塔城。
遍布塔尔巴哈台山、巴尔鲁克山、乌尔喀夏山、玛依勒山的岩画,在黑褐色或青褐色的石头上,磨刻或者凿刻出的图画,笔法或粗犷或细腻,有的像印象派大师的作品,令人遐想,有的像传统的工笔画,展现出细节,正如苏北海在《新疆岩画》中所说:散布在草原各处的岩画,是留在石头上的史诗长卷……岩画的天地是一个天真烂漫无所畏惧的广阔世界……
确实如此,在巴尔鲁克山的巴尔达库岩画中,令现代人看着都眼红心跳的交媾场景被几千年前的古人写实地刻画在岩石上,不同人种和不同民族的人,也在这片土地上繁衍至今,生生不息。在托里玛依勒山岩画上刻画的奔跑在草原上的北山羊和狼,还有骆驼、山羊、骏马,几千年过去了,仍然奔跑在草原。
我曾在塔尔巴哈台山脊附近发现一块刻在石头上的岩画,在文物普查中没有它的记载,离塔尔巴哈台著名的森塔斯石柱不远,在一座面向南的山谷上,周围崖石如屏风稀稀拉拉地磨刻着零星的岩画,在崖石前缓坡上一块不到一米的长方形四头上,像一个祭台,平整的石块上整齐有序地刻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岩画,像一篇几千年前的神秘文章。
从蒙古高原的杭爱山到中亚草原,相同或者相似的石人和岩画,昭示着这片广阔的草原是人类共同活动和生活的地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明显的界限。塔城,只是这片土地上的芸芸众生而已。
正如《草原帝国》中描述的《草原帝国》中的描述的,在这条通过文明的狭小道路(丝绸之路)的北道,草原为游牧民充作另外一条完全不同性质的路:这是条无边无际的、数不清的羊肠鸟道。在塔尔巴哈台山、阿拉套山、穆扎尔特通道上不断有从东方草原向西方草原迁徙的游牧民通过,去到西方草原上寻找财富。
历史上的塔城,也曾在刀光剑影中有过辉煌,西辽和窝阔台汗国都曾选中塔额盆地作为都城。大辽王朝在公元年被金所灭。其残余由耶律大石率领,他按照契丹族的传统,杀青牛,白马,祭告天地和祖宗,整旅西迁。到了年,耶律大石西征军才到达翼只水(今新疆额尔齐斯河)和也迷里河(今新疆额敏河)地区。在叶密立也就是今天的额敏县,修筑城池,建立西辽。“叶密立”是一座四方城,位于额敏县以西之地的塔尔巴哈台山脚下,历史上亦作“也迷里”,额敏这个地名也来自“也迷里”,有“方城”之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分封诸子,三子窝阔台得到建立窝阔台汗国,其疆域包括原蒙古高原西部霸主乃蛮部的旧地、喀喇契丹的东部国土,占有今天新疆、俄罗斯交界地带的额尔齐斯河流域以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广大地区,都城在叶密立,也就是今天的额敏。
这两段历史久远,不知道蒙古和西辽时期的塔城是什么样的,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早低见牛羊”的草原,牧人像“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一般生活,不知道那时的额敏河水是“背云冲石出深山,浅碧泠泠一带寒”的湍急,库鲁斯台草原湿是不是“极目不分天水色”的辽阔,这些只能让人站在高山上,躺在草原中遐思迩想了。不过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在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之后,塔城的历史有文字可寻,塔城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塔尔巴哈台事宜》序言中说,塔尔巴哈台为西北极边之域,距京师九千四百二十余里,西临哈萨克,北扼鄂罗斯,环山带河,广袤数千里,为新疆之雄镇也。……因思塔尔巴哈台地方为新疆西北紧要之区。
从那时起,塔城地位日趋重要,虽然在清乾隆年间建城“肇丰”今天哈萨克斯坦的乌尔扎尔,又因其天寒地冻,“军民不堪其苦”,年迁到了今天的塔城,乾隆帝亲自命名为“绥靖城”,并将楚呼楚正式改名为塔尔巴哈台,渐为西北重镇,商贸极为发达。没想到,年(同治三年)一场回民暴乱,使绥靖城“昔之崇墉巍焕者,仅存瓦砾。”这些历史被《重建塔尔巴哈台绥靖城碑记》记录在门板上,留存至今。随着《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的签定,原来属于中国44万平方公里土地被割让,其中也包括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辖区的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从那时开始,巴克图成为中俄贸易的重要口岸。
根据《塔城市地方志》记载:清咸丰元年()七月,伊犁将军奕山、参赞大臣布彦泰被迫与俄国代表科瓦列夫斯基签订《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沙俄根据这一条约,有权在伊犁和塔城建立贸易圈、盖房、存货、居住、放牧、设立坟地等。咸丰二年(),俄国与塔城正式通商。沙俄在绥靖城西北设立贸易圈,从此,俄国商人和货物大批进入塔城,同时,全疆各地的土、畜产品亦通过塔城输入俄国。到了光绪三十三年(),塔城有俄商(号、行)户,人。塔城与俄国的商务日增,洋行林立。到了民国9年()5月,苏俄政府与新疆地方政府签订《伊宁临时通商协定》,先后开放霍尔果斯、巴克图等4个通商口岸,边境贸易得到恢复和发展。按条约规定,苏商来新均按照新疆统税章程,向中国海关纳税,结束了俄商在新疆经商不纳税的历史。
新中国建立初期,塔城县从苏联输入的商品大宗的有食糖、汽油、农机具、五金、百货等,输出的有畜产品和粮食等。这种进出口贸易因为年的伊塔事件而停止。
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改革开放12年后的年,巴克图口岸这位百年口岸又焕发了青春。年,巴克图口岸重新开放。年3月,升级为国家一类口岸。年7月,正式向第三国开放,这里再次成为我国进行国际贸易的黄金通道。
从年到如今,20多年已经过去,历史上20多年是短得不能再短的一瞬,而对于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来说,20多年可以产生许多奇迹,超越很多竞争对手,而对于塔城来说,地理位置的偏远和发展意识的落伍,让这个百年口岸丧失了发展的良机。
当丝绸之路又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后,与丝绸之路相关的省区和地市都在擦亮眼睛寻找机会,想搭乘这列新丝绸之路的快车走上腾飞之路,而曾错失良机的塔城,你如何跳上飞驰的快车呢?
供稿:陈文
编辑:俞万新
审核:马锦萍
投稿邮箱:tachenglingjuli
.白癜风医院杭州哪家好北京中科忽悠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